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大东仓河的走向,会发现它的源头其实和小东仓河很接近,只是隔了一道分水岭(大粮山处在这条分水岭的南端),而小东仓河的源头即出于故关之南。即使仅从地图上观察,也很容易看出,如果沿大东仓河向北穿越分水岭的话,可以有机会直ca故关之下,只不过由于小东仓河谷直通故关,历来为官道所在,这条路线直至今天在一般的地图上也难觅踪迹(没有高等级公路)。当然,如果赵军还是以丹水东侧的赵垒以及百里石长城作为防御重点,秦军即使有一支奇兵突破至关下,在小东仓河谷的赵军主力和布防于百里石长城的赵军的夹击下,也没有机会守住。不过现在赵军的主力已经集结到了丹水以东,而秦军在正面防线(秦垒)的拼死抵抗,足以让赵军认为这里才是双方决战的战场。正因为如此,秦军一万多人的突击部队才有机会截断小东仓河谷与长治盆地的交通线。
仅仅派遣一支奇兵袭取故关并不足以达成秦军切断赵军后路的战略目的,因此在秦军在左路亦安排了一支同数量的奇兵,去攻取长平关,而这一次帮助秦军完成任务的就是我们昨天所提到的“端氏河”了。所谓端氏河,顾名思义肯定是流经端氏邑了。事实上端氏邑的位置也正是这条河流与沁水交汇之处。作为沁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它的源头处(东源)离长平关所在的“丹朱岭”非常接近。正是利用了端氏河的河谷通道,秦军才得以绕开赵军的主力,直ca长平关下。需要说明的是,端氏河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称叫作“秦川水”。和分割长治、晋城盆地的“秦岭”那样,都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为秦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大功”而得名的。
虽然秦军依靠奇袭攻占了长平关和故关两个战略要点,切断了赵军与长治盆地的交通。但如果赵军集结于长平战区的主力回过头来攻击据守于此的秦军,这两个点上的秦军并不能坚持太久。要知道,现在被圈在长平战区的赵军已达40万之巨,即使这个数字有虚报成分,最起码也是十倍于秦军的抄底部队的。换句话说,秦军的左、右两路奇兵只是完成了整个计划的一部分,还需要配He其他的军事行动,秦军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被秦军截断后路之前,赵国长平战区的部队绝大多数是集结于长平关、泫氏邑、故关所围就的三角形区域中。而鉴于地形条件,这个三角形区域并非是均匀的分布着赵军,由丹水河谷(上游)与小东仓河谷所构成的“V”字形河谷平原,才是赵军的主要集结地。我们很容易发现,高平地区的地缘中心“泫氏”邑,正是位于这两条河谷的连接处,这也正是泫氏(现在的高平市)能够成为晋城盆地北部地缘中心的原因。当赵军采取保守的防御战术时,赵军的主力部队实际上主要是集结于丹水以东的(长平邑一线)丹水河谷,以及小东仓河河谷,加上百里石长城,构成了一个铁三角式的防区。由于做好了随时后撤至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预案,赵军的预备队和辎重基地是被设定在百里石长城之后,也就是长治盆地之中的。不过现在,赵括所执行的是攻击任务,因此原先的基于防御而布署的军队也作出了重大的T整。简单点说,就是无论是前线的主力部队(战兵),还是负责后勤辎重的部队都往前移了一个身位。主力部队被集中部署在丹水河谷,特别是丹水以西攻击秦垒的战场上;而后勤部队则相应的驻扎于小东仓河谷之中。
如果赵军执意要向西攻击秦军,他们的这种布局也无可厚非。只是料敌在先的秦军却也因此找到赵军的七寸所在,如果能够有一支j锐部队冲击赵军主力与后勤部队之间的结He部,那么就很有机会中断赵军,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赵军的前线部队有足够的战力,却没有粮食供给;而后勤部队亦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来保障辎重的安全。假如赵军还能够控制长平关、故关两个点的话,秦军的这种攻击并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因为即使丹水河谷的主力以及小东仓河谷的辎重可以很快分别退至长平关和故关之后。这样的话,等于变相帮助赵军收*了防线,一切又回到了廉颇所预定的防御计划中。而现在,秦军在突袭长平关、故关得手之后,马上实施中断赵军的计划,其战术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