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看,秦国的优势已经是无可逆转了,其一国的实力足以同时应对两三个国家的攻击。在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秦国也并没有停止东进的步伐。事实上对于秦国的百姓来说,战争是绝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如果因军功而受爵的话,就可以使自己一家人马上步入有产阶级的行列。而为了长久的保持这项制度的活力,因军功所援的爵位并不能世袭。看来秦人也知道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太多了,会消弱国家的竞争力。有鉴于此,秦人在战后的恢复期总是要比其他国家要短的多(个体的主动x强)。
作为秦国东进的正面对手,韩、魏二国自然是优先被攻击的。韩国当然是不值一提了,而魏国信陵君病亡后(前243年),最后的希望也随之而去了。秦国的强力攻击下,魏国在河北平原、河济平原节节败退,基本被也象韩国那样,被压*到了济水以南,成为了一个奄奄待毙的国家。按说这个时候,赵国应该要对这二个三晋兄弟施以援手了,否则唇亡齿寒,亡了韩、魏,赵国也没有独活的道理。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国,却在北线应对另一场战争,暂时还无暇顾及韩、魏的生死,因为燕国又一次的对赵国发起了攻击。要说在秦国一统天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的现在,燕国的这种“nei斗”的确让后世之人_gan到很不应该。不过这也就是人x的弱点,在火没有烧到自己眉毛时,总是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多些。从燕国的地缘位置来说,他们向北已经没有拓展空间了,除非燕人觉得蒙古高原或者东北平原能够种出粮食来。如果要向南拓展战力纵shen的话,就只有打赵、齐两国的主意了。抛开实力不说,从目前的国际关系来看,攻击齐国在政治上风险会相对比较大。因为秦、齐两国已经结成了战略联盟。虽然这个战略联盟所达成的状态是一个折中方案,即齐国始终保持中立状态。但如果燕国主动攻击齐国的话,那么秦国在外交上势必会表态支持齐国了(派援军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的话,本身处在秦国攻击区外的燕国就等于引火烧身了。所以的话,如果燕国想扩张的地盘,就只能打赵国的主意了。
从实力上来看,燕国比较赵国还是差了些火候的。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国已经成为了抗秦的主力,西线承受在巨大压力,在信陵君领导的那次He纵攻秦行动中,虽然暂时的把秦国赶到了函谷关以西,但秦国随后就开始了报复行动,将战火重新燃烧到了中原腹地。而赵国在河北平原的利益,虽然暂时还没受到太大影响,但借He纵攻秦的胜利重新收复的晋阳,也在第二年就重新被秦国所攻克(前246年)。同时,赵国在西北方向,还是有足够的兵力应对匈奴。在这种格局下,燕人认为赵国不大可能有足够的机动力量,应对来自燕国的蚕食。另外在政治层面,即使燕国此举不是与秦国达成默契的表现,但最起码不会得罪这个超级大国。只是燕国还是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这一次的攻赵之举和十年前那次落井下石的侵赵结果一样,又一次以大败而告终(前242年)。
虽说燕赵之间的胜负,于整个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但赵国这次大胜燕国,却让赵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回头来帮助他的三晋兄弟了。很自然的,在东北战场取得大胜的赵国成为了这次He纵(前241年,也是战国史上最后一次)联盟的主导者。而除了燕国这个刚被打残的“小兄弟”外,齐国照例维持着他的“中立”。其实上一次魏国(信陵君)组织的那次He纵攻秦中,燕国倒是参与了,不过记错了,写成燕国没有参与。其实没有燕、齐,而有卫国的五国He纵是这一次。
由赵、魏、韩、楚、卫组成的五国联军,在这最后一次反攻中,战术的运用倒还算比较成功。xi取了前几次He纵攻秦功败垂成的教训,这次的联军并没有选择崤函通道这条线路。而是由河东渡过黄河,直取关中平原。也就是说,秦军重点防御的函谷关被绕过了。以前晋、魏两国据有河东的,倒是经常渡河攻秦。不过自从三晋退出河东以外,这条攻击线路已逐渐被人谈忘了,函谷关虽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但如果攻克了这个要点,秦国的东大门就等于被打开了。而由河东入秦的话,很可能在河东就会陷入一场拉锯战。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