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筑运河之类的水利措施方面,华夏民族可以说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了。不算大禹当年治水的事迹。春秋战国那些诸侯们也没少在“水”上做文章,来改善自身的地缘结构。特别是吴人所修筑的沟通江、淮的“邗沟”、沟通淮、济的“shen沟”,以及魏人开挖以通淮、河的“鸿沟”,成功的将华夏核心区的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连接起来(四渎),从客观上促进了黄河、长江文明的地缘整He。而现在,秦人出于南征“南越”的目的,又准备将四渎之外的又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珠江,纳入华夏核心区的水路交通网中了。其意义决不仅仅限于秦人这次南征的军事行动上。
与之前在江淮、黄淮平原连通江、河、淮、济四渎的工程相比,连通长江、珠江水系的工作要困难的多。如果两大水系的地理分割线“南岭”是一条连续的山脉,依当时的技术条件,这项工程甚至会无从下手。毕竟人可以往高处走,翻山以通陆路,水却只能往低处自流,你只能在南岭诸岭之间,看看有没有海拔与两侧河流基本持平的缝隙,来进行这项伟大工程。
就秦人目前所选定的:章水VS浈水(赣粤)、耒水VS洭水(湘粤)、湘水VS桂(湘桂),三处“水——陆——水”交通线来看,有着天然孔道的“湘桂走廊”是最有条件承担这项历史使命的。
所谓的“湘桂走廊”,是一条位于 “越城岭”(五岭中最西端)东南侧的狭长平原带。这条穿越南岭的平原带,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边湘水河谷,南边的漓江河谷,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其实由于南岭整体呈“卌”字型的地理结构,岭的南北两面都有对应河谷的情况是很多见的,穿越南岭所最常用的“水——陆——水”方式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地理结构。不过包含湘、漓二水上游河谷的“湘桂走廊”比较特别一点,即两条河谷之间的的过渡区,是一处平原丘陵区,这也就为构筑连接湘、漓二水,乃至整个长江、珠江水系提供了地理基础。秦人所需要做的,主要就是在这些丘陵之间,探寻地势平整的区域来挖掘河道。可以相见的是,由于要在丘陵之间穿行,可以想见最终完成的河道,并不会是一条标准的直线。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