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战争中,双方比拼的重点,往往并不是纯粹的数据,或者说不能简单的认定1+1就会等于2。特别是当你的对手,是一个松散联盟时,你会比面对同样数量、质量的统一指挥的军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政治手段离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纯粹的军事威慑,也是一种方式。就双方数量的对比来说,燕、赵、齐三国聚集在巨鹿城北的军队,和秦军并没有质的差距。问题在于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去承担主攻任务。这点其实和战国后期的情况一样,加起来实力超过秦国的山东诸侯们,却被秦人施展连横之策,各个击破。
就救援赵国这个任务来说,其他“国家”的军队不愿做出头鸟也是说的过去的。特别是之前出头的陈胜、项梁、田儋(齐王),都已经被秦国攻灭的前提下。但隶属赵地的“河北军”,不付出点实际行动,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可惜的是,赵军派出去试探进攻的五千人,很快就在秦军中消失的无影无综了。面对数十万秦军(主攻部队就有十万),让这点人去送死,只能算是做个姿态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联军的观望之下,巨鹿城很快就会被秦军攻克了。这当然并不代表赵地就完全被秦人控制了,但滹沱河以北的那些燕赵之地,在秦人眼里已经不足为患了。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意外。因为在我们所列举的诸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诸侯——楚国,没有现身。而楚人的动向,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终极因素。
在秦军的计划里,楚地实际上已经不构成威胁了。在他们的想法中,攻灭了陈胜、项梁这两个领袖级人物,楚地再想凝聚力量,也得一阵子(政治上也得乱一阵子)。在此之前,帝国应该起码能够收复赵人所占据的河nei之地了。不过秦人显然低估了楚人的潜力,尽管在和秦军的作战中,楚人先期聚集起来的军事力量,遭受了重大打击,但就楚地本身,特别是东楚之地而言,却并没有受被秦人所收复。在这个全民皆反的年代,楚人凭借纵shen优势,所呈现出来的战略优势,支撑了他们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角。这一点倒是和二战时期的苏联,颇为相似。
另一个重要因素,*短了楚国的政治混乱期。虽然项梁作为楚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拥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但不要忘了,凝聚楚地力量的,最大的那杆大旗,其实是王室嫡出的“楚怀王”。这个王的存在,使得项梁身死之后的楚地,并没有象陈胜、齐王被杀之后,出现权力真空。当然,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机会主义者们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上位。如果楚怀王只是**在淮南的“盱台”,那么基于这个国都的位置,它并没有可能辐j到所有楚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防御的姿态,会让淮河以北的楚地之民,认为他们的“王”已经准备放弃这他们,偏安江东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个新的“王”,来领导那些第一线的楚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