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项羽和其他十六个诸侯,似乎已经把那些诸侯故地给瓜分完了。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地,那些先秦诸侯们,苦心经营数百年的土地,都已经没有空间留给刘邦了。这显然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如果说那些比项羽更早称王的诸侯们,由于他们的潜在威胁,而被迫让出了土地最为丰美的平原地区。那么象刘邦这样,已经明确成为项羽最大威胁的对手,项羽就更是会有多远,甩多远了。
让一些朋友困惑不解的是,刘邦在这次分配中,所获得的是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都“南郑”,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市)。而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拥有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板块,曾经无数次保存了中原政权的元气。秦人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蜀地的农业补给,才最终得到天下的。问题是,以项羽所处的时间点看,还不能有足够的历史经验,来告诉他蜀地的重要x。就象地处西北的秦人,不认为江东乃至整个东楚地区,是什么重要的板块一样。在项羽的概念中,巴蜀这块基本没有和关东诸侯,发生过直接交集的板块,还是一块游离于中央之国之外的化外之地。这种局限x其实是一种时代的局限x,包括刘邦在nei的其他诸侯,也同样有这种观念。他们甚至不会认为,已经被秦人占据将近百年的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应该归于“秦地”的概念中。因此把刘邦分封自此,绝对有放逐的x质。
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知道了项羽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其实如果一定要把刘邦放逐到半生不熟的地区去,除掉巴蜀之地以外,河tao、瓯越一类的板块,也是一种选择。前一个方案,其实是在借刀杀人,让刘邦在与匈奴人的PK中自生自灭;后者则可以让项羽自己来监督这个对头,并切断刘邦与其他诸侯的联系。这两个选择最大的好处,都没有多少农业基础,来补充刘邦的实力。不过说这些,都是事后诸侯亮了。在项羽看来,有秦岭这道天险阻隔,刘邦是没有机会翻身的。更何况,如果把这个危险的对手,封建到其他板块的话,难保他在转移过程中节外生枝,占据哪块核心板块以自立(这种可能x是很大的)。现在有项羽和他的数十万大军目送并监视,刘邦决没有实力和空间,来玩出其他花样来。这其实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假如没有为刘邦找到这样一个放逐的好去处,也许项羽反而能下定决定,攻灭刘邦。
目送刘邦去了汉中,项羽终于可以_yi锦还乡了。只是现在的项羽,还面临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楚怀王。如果说分封诸侯,设计刘邦,是为了消弱自己的对手,让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重新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那么对于楚怀王的处置,就关乎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问题了。虽然说项羽作为天下的实际控制者,已经没有任何人质疑了,但毕竟项羽和他的楚军,是以框复楚国的名义而起兵的,并且还有楚怀王这个名义上的国君存在。如果就这么轻易的把他放在一边,政治上的风险是很大的。你甚至无法肯定,楚地之民,会有何种反应。这种困惑,在历朝历代试图上位的权臣那里都会有,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眼光长远者如曹*,用整整一代的时间,来淡化掉前朝的记忆;x急者如王莽,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便偷天换日,以至功败垂成。
从项羽为中央之国所搭建的架构来看,他显然是在以春秋时期的格局为范本。只不过在具体的诸侯封号上,既然已经通过战国进步到了“王”的地步,就没有理由再回头按“公候伯子男”这样的层级,来打发这些新贵了(虚名这种东西,上去容易下来难)。依照春秋的政治格局,这个世界的实际控制者,是掌握在轮流做庄的“霸主”手中的。至于谁做这个“霸主”,就要看谁的实力更强了。项羽认可这种结构,并不代表他愿意霸主的位置有一天会旁落。因此项羽为自己取了个特别的封号——“西楚霸王”。这个封号中的“西楚”二字,曾经让很多人_gan到不解,因为项羽所留给自己的封地,明显是以东楚为核心(项羽的祖籍在“下相”,今天江苏宿迁,就在彭城东南)。而大别山以西的西楚核心区,则交给了他信得过的两个亲信去管理。之所以会有这种“名不符实”的结果出现。只能说项羽其实也很清楚,楚地是他霸主的基础,即使他不愿意远离家乡,去自己控制西楚之地,那么也需要在名义上表明,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直接代言人。
西楚二字,表明了项羽以楚地为依托,控制中央之国政局的战略,而在封号中直接加入“霸”字,则是将霸主的名份,彻底固定下来了。现在我们一提到“霸”字,总是会有霸气、武力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勇无比的项羽曾经作用过这个字。但实际上,在最初的时候,“霸”是“伯”的意思,也就是最大的。所谓“霸王”二字,通俗点说,也就是王中之王了。有了这样一个比其他诸侯高半级的封号,项羽号令诸侯也就显得明正言顺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