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并不是唯一一个,受到尼罗河润泽的国度,因为这条河流实在太长了。长到可以从地中海,上溯到*道,纵贯半个非洲。按照河流取名的一般规律,它的下游名称,总是能够成为整个水系的地理学名称的;而另一个规律就是,每条河流的上游,总是有两条以上的源流。这两个规律,对于尼罗河也不例外,它上游的两条主要河流,分别被命名为“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青白两条尼罗河,在一个叫作“喀士穆”的城市汇集成尼罗河干流。只是这个城市,却并非是埃及城市,而是另一个在前段时间很热门的国家——“苏丹”的首都。
如果依照东亚的经验,处在高地,有上游优势的地区,往往在军事征_fu上更强势;而农业条件更好,地势更加平坦的下游地区,则在人口和文明的发展上,要更有优势。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反过来又对上游地区形成了战略优势。这些都可以从埃及的文明史,和现在的人口数量得到印证。(分裂之后,也比埃及大上许多的苏丹,人口大约是前者的1/3)。但两者之间的博弈,让没有让尼罗河上下游地区,最终象中国一样,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条世界级的大河,在喀士穆以北,直到埃及境nei的“阿斯旺”,之间的河床存在许多断层,而河流在经过这些断层时,就形成了“瀑布”。如果把建阿斯旺坝(阿斯旺是尼罗河第一瀑布所在地),围堰“纳赛尔湖”而消失的两大瀑布算在nei,喀士穆——阿斯旺之间一共有六处瀑布(再往南走,实际上还有瀑布)。
这些瀑布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上下游的交流。要知道,河流的一项很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借由水上交通工具进行物流。如果不能借助水力的话,那么无论是在速度,还是运量上都会有质的区别。事实上瀑布只是影响文明交流的一个因素,这些高低落差的地势,并不会只存在于河道上,或者说这些河道之所以会是这种递断裂式的结构,只是受周边地势的影响罢了。也就是说,即使是你想从陆地上顺畅沟通尼罗河的上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也是非常不理想的。
有鉴于此,古埃及文明所直接覆盖的尼罗河流域,其实只是在瀑布群的北面,那些可以由借由尼罗河顺畅沟通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阿斯旺大坝之北)。至于大坝以南的中游地区,历史上则由另一个叫作“努比亚”的地缘标签所覆盖(阿斯旺到喀士穆之间的区域)。熟悉埃及历史的朋友应该不会对这个名字_gan到陌生,在埃及人主宰北非大陆时,努比亚人即作为雇佣军和沟通黑非洲的商人,出现在埃及文明史上,也曾经组成过王国,和埃及进行过长时间的博弈。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