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赫勒”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就是“沙漠之边”的意思。我在《阿拉伯世界地缘结构图》中标出了这条横贯非洲的过渡地带,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下,它都kua越了哪些国家。如果从大的博弈来看,阿拉伯人在萨赫勒的竞争中,会更有优势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文明层级,相比那些黑人部落要更高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环境的原因。因为就我们所看到的情况而言,无非是非洲还是地球的其他角落,环境整体是在恶化当中。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沙大沙漠的边缘,也在不断的南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更适应干旱气候,生存手段也更多样化的阿拉伯人,战略上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商业做补充)。
虽然阿拉伯人(包括同种族的柏柏尔系民族,区别我们会在后面分析)在过渡区“萨赫勒”地带占有优势,但过了这个过渡地带,对于降水量多的热带草原、森林地带,阿拉伯人就不太适应了。这一点让很多人_gan到奇怪,毕竟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那些野生动物的天堂,总比沙漠边缘要更xi引人。其实这也很正常,比如在我们看来,青藏高原的生存条件,肯定比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在差得多,但历史上,地理上更接近于南亚的西藏政权,却没有试图向南扩张过。相反,在他们有限几次扩张中,北部那些相对落差较小的第二阶梯(如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反倒成为了渗透目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拉伯人也是一样的,即使有个体或者部族,迁移到了和他们原始生存环境不同的区域,时间一长也都会被当地的地缘环境所同化。就象现在南洋群岛上有不少穆斯林,自认是当年阿拉伯商人的后代。而在阿拉伯人和我们这些旁人看来,他们之间除了宗教以外,在种族、民族属x上,并没什么关系了。、
在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部族的博弈当中,苏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这个因为石油资源而被中国重点经营的“阿拉伯”国家,有段时间曾经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而这个焦点的产生,就是分裂之前的苏丹,是一个典型的kua越三大地带的国家(沙漠、萨赫勒、草原)。之所以我们称之为“阿拉伯”国家,并因此而被“阿盟”所xi收,是因为阿拉人在尼罗河一线的渗透非洲成功,控制了这条线上,以喀什穆为中心的“萨赫勒”地带。当一部分,生活在草原气候中的黑人部族,被划入这个国家时,即使他们在人口上略占优势,也不可能在政治上,反制文明程度更高的阿拉伯人的。
我们在图上观察南、北苏丹的分界线,会发现它几乎和“萨格勒地带——草原地带”的自然分割线重He。也就是说,苏丹的分裂,最终是回到了地缘博弈的原点上,阿拉伯人得到了他们能够适应的干旱地带,并且凭借尼罗河下游所储备的优势人力资源,以及更高等级的文明,占据了过渡地带。而黑人土著们,则得以从政治上,将他们世代生存的热带草原地带独立出来。这种结果,从_geng本上来说,是在弥补当年欧洲人所犯下的错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非洲那些横平竖直的国境线之所以能够画出,并非取决于当地的地缘结构,而是当年那些殖民国家的博弈结果。比起那些经过上千年才博弈出来的地缘格局,这种由外界因素而很快决定出来的结果,当然不能指望它有多么He理了。
顺便说下达尔富尔地区,在苏丹问题中,这个位于苏丹西部的区域,甚至比“南苏丹”还要更出名,甚至有些人会将之与南苏丹问题混为一谈。其实从地理条件上看,达尔富尔也是一个单独的板块。如果把达尔富尔剥离出苏丹这个概念,我们会发现,南、北苏丹的地理范围,其实都在尼罗河流域。只不过阿拉伯人和黑人土著们,在萨赫勒地带的南边缘,大致依照地理环境作出了分割(还有小块争议区有待解决)。而达尔富尔地区,却并非是属于尼罗河流域,而是一块独立的高地,地理学名称是“达尔富尔高原”。
如果从气候环境上来看,整个达尔富尔高原也是处在萨赫勒地带之中。换句话说,战略上也是属于阿拉伯人的强势渗透区。只是相比尼罗河流域,阿拉伯人已经完美的渗透到的萨赫勒地带的边缘,达尔富尔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简单点说,达尔富尔现在的状况,正处在“现进行时”,即阿拉伯文明的渗透,还未能完全成功。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