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亚喀巴湾这个明显的南部基点,为阿拉伯半岛、西奈半岛的分割线,找出北部基点多少要困难一点。因为从地理环境来看,看不到特别明显的地理特征来承担这项任务。鉴于这个分割点也是地中海南岸与东岸的分割点,比较偷懒的方法,是遵从几何原则,找个转折点做基点,然后向亚喀巴湾方向的南点连线。这样做的风险在于,有可能把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分割给两个国家。
相比那些被地图划界,硬x分割的行政区域,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的这条边界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因为这个分割点,基本也就是非利士平原与西奈荒漠的分割点。也就是说,巴勒斯坦地区所对应的那段“地中海东部海岸线”,一直到非利士平原的南端,都算是有农业基础的“沿海平原带”,到了位置居于地中海之南的西奈半岛之后,情况就发生转变了,沿海地区再无法产生连片的农业区,“荒漠”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标签。
西奈半岛这种整体荒漠化的情况,广泛存在于整个地中海南岸。只有在能依靠“阿特拉斯山脉”拦截地中海水气的西北非沿海地区,以及能够从整个东非收集雨水的尼罗河口,才有机会形成连片的绿色地带。相比之下,有阿尔卑斯山系横亘在地中海北岸的欧洲地区,以及本身就是高原地形的小亚细亚半岛,降水量就要充足的多了。至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这条“西亚裂谷”地带,依靠这条迫近海岸线的高地,勉强经营出了一条沿海农业带,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假如当年地质变化时,西亚裂谷带不是从亚喀巴湾方向,向北延伸。而是透过苏伊士湾,在西奈半岛沿海地区向东北方向转向阿拉伯半岛的话,也许就有机会打造出一条,完美连接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沿海“沃地”来,那样的话,当日埃及说不定就有机会东进“入主中原”,成就帝国之业了。
上述情况当然只是一种假设了,现实的情况是,据守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如果希望向离他们最近的农业区“迦南”之地渗透的话,就必须面对荒漠化西奈半岛的地理分割。尽管法老们可以在西奈半岛的沿海地区,找寻到一些有地下水源补给的地点,做为连接“尼罗河三角洲——迦南之地”通道之上的补给点,但比起一个能将二者连成一片的,拥有高密度人口的沿海平原带,这些以点状分布的据点,所能起到的只能是战术支撑作用。从技术上看,一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有可能对切断这类战术通道。这种战略x风险,也注定了诞生于尼罗河畔,带有强烈农耕属x的古埃及文明,即使能够把触角伸到阿拉伯半岛,也无法将之纳入古埃及的版图。
无法控制迦南之地,并不代表古埃及人就不会越过西奈半岛,向阿拉伯半岛渗透了。而当埃及人的目光,沿着西奈半岛的海岸线越过这片荒漠化地区之后,他们首先能够接触到的绿色之地,就是非利士平原了。无论是从军事,还是商业的角度看,非利士平原都是埃及人登陆亚洲的桥头堡。无论是军队还是商队,他们从非洲方向穿越西奈荒漠之后,非利士平原都会是他们最理想的补给点。除了通过武力或者交换手段,从非利士平原获取利益之外。这条从地理关系上看,应该是新月沃地最南端地理单元的绿洲,还可以提供三条继续前行的通道。或是继续沿海岸线北行,与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甚至更遥远的南亚、东亚地区交流;或是转向东北方向直接jin_ru迦南之地的核心——中央高原,直至约旦河谷;如果目标是赛拉特山脉和nei志高原的那些游牧部族的话,在非利士平原稍事停留之后,再向南行穿越nei盖夫荒漠,也比直接由西奈荒漠转入nei盖夫荒漠的走法要更轻松。
基于上述理由,作为走出亚洲,jin_ru非洲之前的最后一片绿地,也作为进出非洲,登陆亚洲所能见到的第一片绿地,非利士平原这个三面为不毛之地(两面沙漠,一面海洋),北端对接整条新月沃地的狭长平原带,也就据有了枢纽地位。而这,也是巴勒斯坦人自始自终,不肯退出加沙地带的原因。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虽然现在巴勒斯坦人主权指向的“加沙地带”,并不是等同于整条非利士平原。但作为非利士平原的南部地区,加沙地带仍然具有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些地缘价值。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是哪一个族群最先开发包括“加沙地带”在nei的非利士平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埃及人肯定比非利士人,更早知晓这片土地的地缘特点。因为非利士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并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就是埃及人的安排。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