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犹太人第一次有机会,从大国那里获得“复国”的承诺。尽管这个承诺,显得有些模糊,但只要犹太人足够努力,让对方觉得支持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张支票还是有机会兑现的。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犹太人希望从英国人那里兑现支票的可能x,反而变小了。至于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英国和他的盟友们,又一次面对一个,几乎与上一次阵营相同的利益联盟。只不过这一次英国所处的联盟,被称之为“同盟国”了;而那个一战时期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现在重新组He过,变身为“轴心国”了。既然世界又一次被分裂为二大阵营,那么在“世界岛”(欧亚非大陆)中占据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就属于必须争取的阵营了。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英国人上次可以极力拉拢阿拉伯人,以将阿拉伯世界,从奥斯曼帝国所代表的“同盟国”势力中分割出来,这次也同样不会冒险,把阿拉伯人推向敌方阵营的。
与上次的博弈格局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英国人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对手,不再是土耳其人,而是对方阵营的主力——德国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站队错误而几乎丧失了所有殖民地的土耳其人,这次变得非常谨慎。上一次的教训,足以让土耳其人对选择搭上德国人的客船,心存*影。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要是土耳其人依旧选择站在德国人那边,那么1942年之后,在战略上由守转攻的俄国人,一定会抢在英国人之前,在君士坦丁堡开辟第二战场。要知道,为了能够获得黑海——地中海的自由通行权,俄国人可是绞尽了脑zhi。而和俄国人有“东正教”渊源的希腊人,也会很愿意和俄国人联手,将土耳其人赶回亚洲老家的。当然,在同盟国一方没有取得决定x优势时,选择站在英国人一方,风险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德国人凭借闪电战,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时。
当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而无法判定车流方向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静止不动。因此在即使同盟国方面,非常希望土耳其人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以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但谨慎的土耳其人,仍然直到1945年初,整个欧洲战场行将结束时,才加入同盟国,并最终取得“战胜国”的身份。单从国家立场来看,土耳其人这种骑墙骑到最后一刻,再成功站队摘果子的做法,其务实度仅次于那个先加入“轴心国”,后转为“同盟国”的意大利了。
土耳其人选择的这种观望态度,并不代表英国人在阿拉伯世界,就没有对手了。相比上一次,德国人这次的准备要充分的多,在战略战术上也更为成功。即使没有土耳其人的协助,德国也同样可以在地中海的对面,开辟战场。不过从德国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重心始终是在欧洲战场上的,在地中海沿线开辟新战场的重任,本来是交给另一个同样在地中海拥有地缘优势的盟友——意大利来承担的。相比土耳其与阿拉伯半岛的紧密地缘关系,亚平宁半岛的地缘优势在于北非。因此意大利为轴心国在阿拉伯世界所开辟的战场,也是由北非而起的。至于结果嘛,相信多少对二战史有些了解的朋友,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英国人对付这支更愿意享受地中海阳光的军队,_geng本没有任何困难而言。而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颓势,直到德国人决定亲自介入北非战场之后,才得以扭转。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