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拉伯文化来说,沙漠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标签。并不是说这些骑着单峰驼游走于沙漠之中的牧民,就不喜欢水草丰美的绿洲了,而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比其他民族(包括同样其他游牧民族)更适应干旱环境罢了。鉴于荒漠化的土地,并没有足够的产出来支撑阿拉伯人,成为一个强势民族。阿拉伯人很自然的发现,凭借他们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相比其他民族,更适应在干旱之地游走的生活方式,“商业”成为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正是因为有控制商道的力量,古典时期的阿拉伯人,才有可能从一个沙漠之中的“边缘民族”,进而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西北非之所以无法成为阿拉伯帝国和文化中心,也和区位不如板块东部有关)。
尽管随着文明的进程,阿拉伯民族中的统治阶级,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民族一样,最终选择了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定居,并建立城市。甚至这些定居绿洲,在文明状态上似乎有了进步的城市居民,已经很有些瞧不起“贝都因人”这种,仍然固执保持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族兄弟了。但这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就会轻易的放弃,象nei盖夫荒漠这样的“不毛之地”,尤其是这片土地,占了巴勒斯坦地区40%以上的份额时。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片荒漠和环境类似的西奈半岛一样,都是亚非大陆交通枢纽的一部分。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如果失去了nei盖夫沙漠,他们即使能够得到“非利士平原”这条沿海通道,那些从北非而来的阿拉伯兄弟们,在非利士平原稍做休整后,也无法就此转向,穿越nei盖夫地区,jin_ru赛拉特山脉中的两大圣地朝圣。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在穿越后来在地缘政治上,被称之为“加沙走廊”的巴占“非利士平原”,东北方向登上耶路撒冷所在的“中央高原”,然后再穿越约旦河谷jin_ru阿拉伯高原——赛拉特山脉。单从交通和商业角度来看,这显然不能让阿拉伯人_gan到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得到加沙走廊以北“沿海平原”,以及nei盖夫沙漠的情况下,“非利士平原”(加沙地带)和“中央高原”(约旦河西岸)之间,就只存在战术层面上的接触点了。而这种脆弱的连接,显然无法承担起整个阿拉伯文化区中,北非——阿拉伯板块之间交流的需求。
如果说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本身就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在阿拉伯板块的心脏中,钉下了一颗钉子。那么失去了nei盖夫地区阿拉伯人,就足以从战术层面上,真实的_gan受这种割裂_gan。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犹太人在思考“以色列”的立国方案时,并不是出于分割阿拉伯的想法来做的(这其实是大国们在考虑的问题)。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只是在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罢了。从另一个角度看,nei盖夫乃至西奈荒漠地区,对犹太人来说也同样有着特殊意义。当年犹太人的先知“摩西”,在带领从埃及逃出的犹太族人返回迦南时,就在这两片荒漠之地,兜兜转转的盘亘了四十年。也就是在这期间,犹太教得以完善成型。在犹太人再次回到迦南之地,并站稳脚跟之后,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包括了nei盖夫荒漠的北部。犹太人所以从_gan情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相对更好的“非利士平原”,其实反而算不上是“迦南之地”的范畴,反倒是nei盖夫这片不毛之地,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土地。所以犹太人在最初布局北部低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不畏艰险的成员,开始在nei盖夫北部,有地下水资源供给的点上(也就是有几口出水的shen井罢了),进行开拓活动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