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几次中东战争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战争的时间都特别短。除了双方都没有准备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打打停停的持续了半年时间以外。其它几次战争大都一周时间nei就终结了主要战事。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后也不过进行了不到二十天时间(1973年10月6日——10月24日)。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固然与双方的战略纵shen、地形有关,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决定了战争的效率,那就是——武器。
由于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所使用的武器在杀伤力和远程投送能力上,都比之前了有质的突破。在这种技术背景下,一场高级别的战争,不仅能够迅速消耗掉战争双方的战争能力,更会*短双方的战略纵shen。也就是说,如果一方能够迅速取得军事优势(特别是制空权),让对方的核心圈(体现为政治中心、政治领袖等)直接_gan受到战争威胁的时间,被大大压*了。而如果政治家和国民不是一定抱着你死我活的决心,主战场的失利就足以让他们作出妥协的决定了。
在现代战争中,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也更多的决定了战争的走向。由于阿、以双方都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自己制造武器,必须从外国进口大量军用物资,更为大国影响战争的走向,提供了途径。换句话说,就是谁能够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武器补给,谁就更有机会赢得战争。而大国对于交战双方的政治态度,也能够从武器供给的角度看出来。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多么的重要。否则战端一开,你_geng本没有机会把你在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综He实力,转化为连续作战的军事能力。一旦之前储备的军事物资耗尽,又得不到补充的话,即使你的体量再占优势,也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从这点来看,犹太人就看得比阿拉伯人清楚多了。最起码你现在能句在国际武器市场上,买到以色列出产的尖端武器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至于阿拉伯国家,除了石油和宗教极端主义者,估计大部分人想不到其他东西。
在阿、以双方热衷于通过战争解决矛盾时,这个世界是被一道铁幕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双方希望在政治、军事上获得支持的话,就必须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当然,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对这个双分世界_gan到满意的。一开始就和西方世界存在结构x矛盾的红色中国,以及因强烈的地缘矛盾,导致交恶的中、苏关系,使得红色中国希望能够在这个两分的世界,以“第三世界”为基础突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只是鉴于当时的实力所限,这更多表现在外交事务和经济He作上。具体到军事方面的全面支撑,也就只有越南、阿尔巴尼亚少数几块实验田了。
以中东这种强度和广度的博弈来说,中国显然不是双方所考虑的后台。而中国所能够选择的,也无非是_geng据政治多数的原则,选择站在“正义”的阿拉伯人一方(要是犹太人有十几个国家,而阿拉伯人只有一个,“正义”的一方应该就是犹太人了)。如果不是以色列和美国那盘_geng错节的复杂关系,阿拉伯国家并非不愿意让美国人来帮助自己,但现状是,他们如果想置以色列于死敌的话,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苏联了。其实我们昨天也分析了,如果有得选择,苏联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中东再燃战火,因为那样会让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只是大国固然可以因为自己的利益需求,“绑架”小国jin_ru自己的阵营,拥有地缘价值的小国,也同样可以“B迫”大国,成为自己的后台。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