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黎巴neng地缘格局,可以从大的方面归纳为“三国四派”。所谓“三国”,一是指马龙派主导的黎巴neng政府,控制区为黎巴neng山脉大部及沿海平原;二是指叙利亚,主要控制区为贝卡谷地及谷地两侧高地;三就是以色列了。基本接收了巴解组织在黎南山区的基地。而四派,则指的是犹太人、叙利亚人、黎巴neng基督教派,以及穆斯林教派。其实这种格局,和nei战初启时的格局基本一致,只不过以色列取代了巴解组织,成为了三分天下中的派别罢了。不过,也正是以色列人的介入,让黎巴neng有恢复之前地缘格局的可能x。因为在巴解组织在的时候,四派当中的基督教派算是在孤军作战,如果没有外力干涉,黎巴neng的地缘政治走向,及政治格局,几乎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革命x变化。现在有了以色列人在,不管马龙派和犹太人结盟与否,战略目标的一致,就足以让黎巴neng的力量对比,恢复平衡了。
虽然以色列人的介入,客观上让黎巴neng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恢复了平衡,但如果想要政治和解的话,还必须有力量和话语权都超出四派的政治力量,居中T解,才有可能早日达成和解。否则,在力量均势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的是无尽的消耗和mo_cha。至于谁来担当这个T解角色,并不难猜。作为视中东为自己核心利益的美国,以及黎、叙两国的前宗主国法国,当仁不让的承担了这个裁判的角色。
从美、法两国的角度来看,叙、以两国同时撤出黎巴neng, 黎巴neng恢复以马龙派为主导,基督教派政治权力略多的政治格局(6:5),当然是最好的。而这,自然也符He马龙派和以色列的利益。让基督徒和犹太人满意的方案,自然就不会让叙利亚人和穆斯林教派满意了。真要那样的话,等于说大家白忙一场了。所以,当黎巴neng政府和以色列议订撤军协议(1983年5月),并约定在以色列撤军的同时,叙、巴武装也必须完全撤出黎巴neng时。新一轮的武装冲突又暴发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1983年黎、以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以色列撤军前后,所暴发的武装冲突中,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开始把矛头,指向他们认定的,犹太人的靠山——西方。1983年4月,先是美国驻黎巴neng大使馆被炸,死亡50余人;10月23日美、法两国入驻黎巴neng的维和部队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在选票政治的体制下,如此生大的人员伤亡,不可避免的在两国国nei引发政治地震,并快速影响到两国的外交决策。很快,美、法军队便撤出了黎巴neng。而失去了军事存在的政治斡旋也注定要更为艰难。不过受到最大损失的,还是黎巴neng人民。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还需要在nei战的混乱中,继续煎熬更多的时日。
事实上,“贝鲁特大爆炸”,影响的并不仅仅是黎巴neng的和平进程,更让那些仇视西方的穆斯林极端主义者,看到了西方在制度上的软肋。那就是,他们虽然绝对无力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权,进行常规战争,但却可以通过不对称的“恐怖战争”,以杀伤对方人员为手段,B迫西方国家在政治上作出让步。1988年,由沙特恐怖大亨拉登所创立的“基地组织”,就是这一战术最积极,最有代表x的践行者。不过,虽然拉登为阿拉伯人,创造了911那样的“经典之作”,但通过一次x大量杀伤美国的有生力量,以迫使美国作出重大政治T整的最成功之作,却是由非洲之角“索马里”黑皮肤穆斯林所书写的。1993年的摩加迪沙之战,在一天之nei被击落两架黑鹰直升机(还伤了三架),阵亡19人,被俘1人,伤70余人的美军,被迫撤出索马里,并放任这个国家继续动*下去。这也就是著名的“黑鹰附落”事件。不过那些重创了美军特种部队的索马里民兵,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间接成了另一个世界大国,前往印度洋“远足”的伏笔。
阿拉伯人从黎巴nengnei战中学到了什么,都是后话了。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们显然又一次的成为了焦点。缺少美、法两国强有力的干涉,想让叙利亚军队愿意和自己一起撤出以色列,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继续控制安全区的话,自己又被千夫所指。不仅阿拉伯世界会仇恨自己,国际舆论也只会把以色列军队在黎巴neng的存在,定x为“侵略”行为。当然,以色列人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联He黎巴neng的基督教派,把叙利亚人赶出去,并压制住穆斯林教派。不过这也不可能成为选项。因为马龙派和基督教武装,当然愿意看到自己从以色列的“入侵”行动中获利,但却万万不敢和以色列结盟,并与整个穆斯林世界为敌的。至于当初被“请”进来叙利亚人,倒是可以冷眼旁观以色列陷入尴尬境地,并在与基督教强硬派的武装冲突中,向西扩大自己的控制区,帮助穆斯林武装做大。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