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成为项羽的成名之作一样,韩信大败赵军的“背水一战”也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经典之作。两者在战术上的共通之处,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战场上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有必胜的决心和巧妙的战术,也要取决于对手的表现。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幸运在于赵军没有采取正确的战术,固守坚垒和他打消耗战。要知道,刚才打下山西高原的韩信,相对地头蛇的赵军,是完完全全的客军。处在防御状态的赵军,只需闭门不出,加上坚壁清野,就足以让韩信因缺乏补给知难而退了。只不过,道理虽是如此,但在自己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时,却不是每一个统帅都能够把握的。在正面交锋中,克敌制胜所带来的成就_gan,让很多军事统帅放弃了看上去有些保守的稳妥战术。
关于韩信“背水一战”的战术细节,相信大家都可以百度到。在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战争的结果,所导致的楚、汉两方博弈格局的变化。对韩信而言,井陉一战的意义,不仅在于尽灭赵军主力(连赵王都俘虏了),更在于从此之后,再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阻挡韩信的去路了。对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的军事天才——韩信来说,河北平原一马平川的地形,意味着他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说刘邦所率领的汉军主力,现在的战略任务,是在荥阳一线拖住项羽的楚军的话,那么韩信的战略任务,就是通过迂回战术,将那些西楚阵营中的诸侯各个击败了。基于这个目的,灭掉赵国并不是韩信东进的终点。要是此时不南下渡过黄河支援荥阳前线的话,河北平原北部的燕国,以及山东半岛的齐国,就会是韩信的下一个目标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燕、齐两国无非面临两个选择,或战,或降。到底要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并不在于他们是怎么想的,而是在于处在进攻方的韩信是怎么做的。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胜利并非只能从战场上收获的。向这两个并非坚定支持项羽的诸侯展示出进攻的态势,并善待之前被收降的赵国军民,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胡萝卜加大Bang”的效果了。
从地缘实力看,燕国要比齐国更容易受到韩信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战术的影响。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所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偏安于燕山脚下,并无力于争霸于中原。历史上给予燕国板块最大的露脸机会,就是乐毅伐齐。对于这点,在楚汉战争中割据故燕之地的“新燕王”,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没有成为主角的实力,那么甘为配角,把宝压在更有机会获胜的一方,就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式了。如果没有现实的压力,燕国完全可以先关起门来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静待局势发生_geng本x的转变后,再做决定。然而韩信如此神速的解决了赵国,将兵锋指向燕国,却让燕王必须很快的作出抉择了。要么归降韩信,成为汉军阵营中的一员;要么象当年的燕国一样,抵抗到底,甚至在失败之后撤入辽东作最后的挣扎。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