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项羽的军事天才,加速了秦帝国的崩溃,那么韩信的军事天才,则让历史的车轮,更加快速的驶向新的大一统王朝——汉帝国。正是在这两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共同作用下,从陈胜在大泽乡喊出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项羽饮恨乌江,刘邦建立汉朝,仅仅花了八年时间(公元前209年——202年)。不过与项羽依赖自己超凡的勇气“勇战”,并以江东子弟兵为核心,建立百胜之军不同。韩信所代表的,是一种“谋战”的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仅表现在战术上的多变,同样也表现为“不挑食”。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点说,就是如果项羽本身出现问题,包括他的江东子弟兵不断的被消耗,而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话,那么项羽和他的军队的战力,就一定会受到影响;而反过来,韩信的“不挑食”,则表现为他可以空降到任何一个区域,统帅任何一支军队,并使之迅速形成战斗力。二者的管理能力,孰优孰劣相信大家都能够_gan觉出来。
相信对于项羽和韩信军事才能的研究成果,并不会仅仅运用于军事领域。不过这些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关心的。我们今天所要解读的主要nei容,是双方在战略上的博弈。当刘邦征T了韩信军主力,南下对抗楚军主力后,战略上独挡一面的韩信并没有闲着。只不过他这一次的动作,却已经不能完全被定义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了。
对于韩信的军事才能,我想大家已经不会怀疑了,史书中用一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极好的总结出,他整He、统帅军队的能力。因此在刘邦征T走韩信军主力之后,韩信很快以剩余军队这基础,补充整He出了一支新的军队。而对于韩信而言,他这时候面临两个战略方向的选择:一是南下侧击楚军,与刘邦、鼓越三面围攻项羽;二是东征齐国,打掉这个持观望态度的“第三方”。
从楚汉战争的对抗形势而言,南下He围楚军,无疑是韩信最有可能,也最应该作的决定。因为从战略格局来看,被刘邦、彭越消耗的疲惫不堪的项羽,现在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如果韩信此时作为生力军,加入正面战场的话,项羽所能选择的,就只能是战略后退了。然而最终,韩信还是选择了第二tao方向,即东征齐国。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战略上已经看清结果的韩信,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
尽管有秦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前,但参与秦末战争的将领们都相信,这并不是一个得人心的制度。也就是说,不管谁获得最终的胜利,对有功之臣进行分封都是必须的。作为韩信来说,也是时候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了。一般情况下,军事将领所封建之地,都是自己的战功所在。从韩信现在的战功所在来看,山西高原上以河西为核心的“西魏”之地,河北平原的燕赵之地,都是韩信帮助汉军所打下的天下。就目前的情况看,韩信可以选择向刘邦要求,分封魏王、赵王,或者燕王。
单从给自己选一块_geng基之地的角度看,河西之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晋国故地,周王朝八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过韩信却并没有奢望刘邦会把这块地,封建给自己。有了项羽放弃高地,陷入战略被动的前车之鉴,任何一个有战略思维的人,都应当相信,刘邦将来步项羽的后尘,也回到楚地,坐视太行山以西那些高地,成为他人的_geng据地了。事实上在韩信大破西魏,将魏豹送往荥阳前线之后,河西就已经被刘邦改制为“郡”了。这刘邦如此明确的发出信号之后,如果韩信一定希望得到这块封地的话,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想步魏豹的后尘。
既然做不了魏王,那么河北平原的燕、赵之地呢?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韩信也同样不大可能图谋这两块土地。一方面,韩信之所以能够迅速在赵地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了与他He作的原“常山王”张耳的鼎力相助。关于张耳和赵国的恩怨,我们在前面的nei容已经交待过了。可以说,张耳之所以投奔汉军阵营,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重返赵地。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如果一定想做赵王的话,刚刚稳定的赵地势必会出现变数。事实上,在韩信、张耳统军攻取赵地之后,张耳就已经被刘邦加封为新的赵王了。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韩信都不会打赵地的主意。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