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之名,最初其实只是游牧于蒙古高原色楞格河上游地区的一个部落之名。只不过这支部落最终在高原nei部的竞争中neng颖而出,建立了统一的政治体系,所以也就成为了当时整个北方游牧民族共同的标签(后来的所谓“突厥”“蒙古”,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其实不用太纠结于,去搞清北方那些游牧民族nei部到底应该如何分类。事实上,只有那些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在亚洲地缘政治版图上,谋取过一定位置的游牧部落,才有可能被历史所记住。否则的话,他们就只能湮没在历史当中,并被更强大的民族所代表了。
就匈奴来说,他们最初崛起的“色格楞河上游”地区,介于蒙古高原最核心的两座山体: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这两座呈倒八字排列的山体,象一座半开的大门一样,守护着贝加尔湖以南的整个色格楞河流域。依照一般的扩张路径,与匈奴部落最先进行竞争的,应该是那些同属于色格楞河流域的部落(比如位置更靠近贝加尔湖的“丁零”部落)。在统一了整个流域之后,再把扩张的目光,投向蒙古高原的其他地理单元。
如果要说匈奴人在争夺蒙古高原腹地的这场竞争中,有什么地理因素的话,位置更偏南一些,可能是一个原因。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相对较低的纬度,能使得年平均气温更高些,让匈奴人的草场生长期更长一些。当然,在东亚核心区的农耕民族看来,这种差别相当于没有差别。因为即使是位于色格椤河流域最南部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一带(也就是匈奴的兴起之地),平均气温低于零下15底的冬季,也长达5个月之久。而在气温最低的1月份,平均气温甚至达到了零下30度。这样的气温环境,加上较低的降雨量,别说是支撑古典时期的农耕生产方式。即使是已经适应了环境的游牧民族,其能够从土地上收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蒙古国现在的人口,也不过几百万)。
不管怎么说,匈奴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之上的竞争,暂时还不用考虑远在*山——燕山以南的,华夏农耕民族的影响。事实上,在华夏农耕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游牧民族的影响力是一直存在的。在中央之国成型的周王朝时期,*山以南的河tao地区,山西高原北部,都曾经活跃着各不相属的游牧民族。只不过经历过春秋、战国的成长期之后,不仅华夏nei部趋于统一,那些在黄土高原边缘的游牧区域,基本上都被华夏文明所覆盖了。如果匈奴想代表游牧文化,向趋于统一的中央之国发起新一轮的冲击,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整He蒙古高原之上所有的游牧力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和南方那个已经jin_ru帝国体系的汉王朝进行PK。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