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央之国正在转进的“中央集权”制,匈奴人建立的草原帝国,结构就要松散的多了,就其nei部的组织架构而言,与中央之国之前盛行的“封建制”颇有些类似。各大小部落,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草场。而这些部落之间,又分级管理。其中在匈奴单于之下的第二等级,就是负责经略左、右两翼的左、右贤王了。相对于之前各自为战,仅以原始的血缘关系,来区分敌友的状况,匈奴能够建立这样一tao草原“封建”体系,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不过按照我们的“历史”属x划分,中央之国现在才是“封建制度”时期;匈奴自然就是低一级的“奴隶制度”阶段了)。
与始创封建的周人一样,那些被匈奴征_fu的部落,除了被打散并入嫡系部族以外,也有机会成建制的加入草原帝国体系,前提是他们要表现出足够的_fu从度。对于匈奴人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将对手并入己方阵营;坏处就是,一旦自己的控制力变弱,那些能够完整保留自己部族文化的被征_fu者,会更容易成为变节者。
作为“东胡”系残存的部族的代表乌桓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成建制的臣_fu于匈奴帝国的典型。而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就是被允许从“乌桓山”上下来,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保持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当然,匈奴能够“恩赐”这样一块草原,并不是出于善心。除了按岁纳贡之外,同样要_fu从于匈奴帝国的军事T遣。不过我们刚才也说了,以强大的武力威慑这些曾经的对手,并使之成建制的为我所用,固然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式,但可靠x就要差上许多了。在汉武帝大破匈奴之后,这些本为匈奴左翼前哨的乌桓人,又反过来成为了汉帝国对付匈奴的助手。
当乌桓决心在战略上,依附更为强大的汉帝国时,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控制乌桓,另一方面也为了使其免受匈奴的直接威胁。乌桓在和汉帝国的He作过程中,不断的nei迁至燕山南北的几个边郡。甚至在三国时代,成为了曹*统一中原的,主力骑兵的来源。也许对于以前在塞外苦寒之地游牧的乌桓人来说,生活在温暖的南方,甚至一定程度接受一些农耕生产方式,并不是件坏事。只是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没有机会,象匈奴一样在蒙古高原建立属于自己的游牧帝国了。
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乌桓选择在匈奴与汉帝国之间周旋不同,退入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人,似乎更安于接受,在山林之中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这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在汉帝国与匈奴的残酷博弈中露脸。我们并无法知晓,鲜卑人困守于大兴安岭北部,是主观上不愿意被匈奴所同化;还是因为匈奴不希望在自己左翼最核心的草原,为鲜卑人分割出一片草场所至。不过客观的结果却是可以知晓,那就是当匈奴在汉帝国强大的武力压迫下,被迫分裂、衰退之后,作为与匈奴核心之地最近的独立部族,一直在积蓄力量,完成nei部统一的鲜卑人有机会从山林中下来,接收呼伦贝尔草原的东胡故地(还包括数以万计的部众)。并在漠北匈奴被迫西迁之后,成为蒙古高原之主。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