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唐努乌梁海地区并不是蒙古高原之上,唯一高森林覆盖率的区域。在其东面的环贝加尔湖地区,包括色楞格河下游,同样也属于高森林覆盖的区域。在成吉思汗成为草原之主的时候,生活在唐努乌梁海,及其以东直至贝加尔湖东岸森林地区的部落,被统称为“林中百姓”。区别于那些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些“林中百姓”被视为渔猎民族。由于这渔猎的生产方式,注定了这些林中部落的人口并不会太多。不过这些猎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战士。当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准备南下与中央之国的统治者决战时。自己的后方,也同样有可能成为这些林中部落的袭掠对象。因此,成吉思汗在统一草原之后,也专门针对这些森林之民,展开了政治、军事攻势。而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成为了蒙古游牧帝国的一部分。甚至在迁入游牧区之后,成为了影响中央之国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

这些被成吉思汗征_fu,并纳入帝国体系的森林民族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当属“瓦剌”人了。在元朝灭亡,成为草原最强悍的部落之后,瓦剌人在与明帝国的战争中,一手酿成了农牧战争史上,中央帝国最惨痛的失败之一:土木堡这变。在这次战役中,中央帝国甚至直接损失了一位皇帝(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而在成吉思汗决心征_fu蒙古高原西、北部这些森林民族时,瓦剌人的前身“斡亦剌特部”,也是最先与蒙古人He作,并成为其他森林部落迅速纳入蒙古帝国体系的导火索。这种政治上的“先知先觉”,也为瓦剌人在蒙古帝国崩溃之后,成为蒙古高原的主导力量,取得了先发优势(因此可以获得比其他部落,更好的政治待遇)。当然,这时候的瓦剌人,已经是蒙古民族的一部分,并以蒙古部落的身份,继续着与农耕区的千年博弈。

瓦剌人之所以会成为“林中百姓”中,最先归顺成吉思汗的部落,和他们的位置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为他们所聚居的山林,正是唐努乌梁山脉的最东端。这里也是小叶尼塞河的最上源处(由于共有八条小河,也称之为“八河流域”)。与蒙古高原核心游牧区:色楞格河流域无缝对接的地理位置,也使得瓦剌人成为了最容易下山游牧化的民族。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也就顺便说下“大叶尼塞河”上游,也就是东萨彦岭上游的情况。当时在这一带游牧的部落中,有一支叫做“兀尔速锡”。当然,在成吉思汗的兵锋之下,他们也同样很快成为了“生活在毡帐之中的兄弟”。不过在后来的历史中,他们倒没有瓦剌人那么拉风。他们的一部分后人,甚至直到20世纪中叶仍然在大小兴安岭中保持着渔猎生活方式。然而,这也许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在现代中国的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分类中。这些源自东萨彦岭的渔猎民族,因为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以不足万人的数量,成为了五十六分之一。只不过这时候他们的名字,已经被称之为“鄂伦春族”了。

按照现有的进度,蒙古高原崛起的这段历史与地缘博弈,解读的话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之所以会在现在有所涉及,是因为需要一段相对较近、资料相对详实的历史,来帮助我们了解蒙古高原的地缘结构。鉴于匈奴帝国的历史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史料的缺乏使得这种佐证变得十分必要。当然,我们这一节的重点,不是解读蒙古帝国的形成,因此前日做了张《蒙古诸部地缘结构图》,上面标出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之前,蒙古高原诸部的地缘位置。相信大家能够从这张图中,找到自己_gan兴趣的信息。

既然那些完全生活在山林之中的“林中百姓”,都有机会在游牧帝国的历史中出现,那么条件相对较好,有机会xi纳更多畜牧业以为补充的叶尼塞河谷(唐努乌梁海盆地nei的部分),就更没有理由,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了。比其异地而生,得以保持民主独立x的“鄂伦春人”;以及迁居草原,完全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的“瓦剌人”来说,当时生活在唐努乌梁海盆地腹地的这支被叫作“秃巴思部”的部落,要显得更为幸运。因为他们留在当地的部落成员,至今仍然保持了至今原有的族名,只不过在汉语中,他们通常被译为“图瓦”人。而在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版图中,唐努乌梁海板块,也被标注为“图瓦共和国”。尽管图瓦人和很多亚洲游牧民族一样,因为蒙古人的那段辉煌历史,而愿意称自己为蒙古人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这些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部族,至今所*的语言,还是蒙古人征_fu之前所持的“突厥”语。当然,所谓民族认同,最主要的指标,是在于这个民族自己怎么想的。如果他们想做,并认为自己是蒙古人并无不妥。而在这里指出图瓦人的语言和其他蒙古人,有明显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这和唐努乌梁海地区,封闭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69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69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