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年,当刘邦击败项羽,正式建立汉帝国时,帝国的疆土之中存在着七个经过战争洗礼的异姓诸侯国。由北至南分别是:燕国、赵国、韩国、梁国、楚国、淮南国、长沙国(参见《西汉元年地缘结构示意图》)。观察这七个封国的地缘结构,我们会发现,关中六国中除了齐国之外,实际上就算复国了。也就是说,汉帝国所直接统辖的,是大家都不希望它复国的“秦地”,以及秦国当年的连横对象“齐国”。为了连接这两块分列东、西的汉土,河济平原的西部,以及河北平原的最南端,并没有象战国时代那样,被赵、韩、梁所分割,而是成为了汉帝国的直属地(河nei郡、东郡)。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之下,可以说自炎黄时代就已经体现出自己地缘价值的,东西两片高地都紧紧的掌握在帝国的手中了。为了让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地,能够完美延伸到帝国的最东端。刘邦甚至在刚刚登上帝位时,就迫不及待的将希望成为齐地之王的韩信,转封成为了楚王。
比起周王朝那种,仅仅将直属领地,从关中盆地延伸到洛阳盆地的做法,无疑要更有控制力。当然,仅仅依靠河nei、东郡这种河济走廊,来连接帝国的直属行政区,显然是有些危险的。因此在做出这个安排的第二年,韩国就被迁到了山西高原的北部,去在与匈奴人的战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尽管在汉初,出于当时的形势,刘邦在自己掌握最有地缘优势的核心地区的同时,分封了七个异x诸侯,但这些异姓诸侯国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x的了。刘邦在去世之前,所发出著名的“白马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更是明白无误表达了他不允许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想法。不过剪除异姓王,并不代表对封建制的否定。恰恰相反,刘邦所总结的,关于秦帝国崩溃的经验教训中,很重要一条就是秦帝国过于集权,而不有封建子弟一条。从今人的角度看,刘邦的这种想法可能有些保守,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邦为帝国所设计的子弟分封+郡县集权的结构,却是必要的过渡过程。因为就郡县制而言,即使最高长官是由中央政府所派出的亲信官吏所担任,但绝大部分的地方官吏还是要从当地选拔的。在六国的记忆还存在于民众的脑海中时,这些地方官吏一旦遇到以复国名义而煽动的叛乱时,是很容易闻风而动的。关东之地之所以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很快就遍地狼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项氏家族,就是被地方官吏请去做吴地义军的领导者的。
要想有效管理那些可能发生变故的,中央政府控制力渐弱的板块,授权有最大独立x的“封国”来管理,是最有效的。而血缘就是维系封国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纽带。正是因为对“封建制”管理边缘板块的认可。所以在刘邦分封异姓王的第二年,齐地还是被封建给了刘邦的长子(庶出的刘肥)。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