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西域三十六国的话题上来。既然从地缘角度上来看,东疆这些盆地实际上都只有靠西、北侧山地的一面才算有价值。那么在对天山(主脉)南麓的地缘结构研究中,我们就要尽力排空在我们头脑中所固有的那些对盆地的认知了。换句话说,象博格达山这样的山体,才是这一区域地缘研究的核心。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博格达地缘圈中的那些西域小国,就很有必要当成一个整体来观察了。
前面我们也说了,博格达山为核心的西域小国达十五个之多。如果按照地缘板块来为之归类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处于天山主脉以南,也就是吐密番、哈密两盆地北侧的国家。经过前面对吐鲁番水资源及区位的解读,相信大家都应该已经有个基本认知,即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小国,应该比哈密盆地更大、更多。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只不过有一天可能出乎大家的预料,那就在汉帝国开拓西域时,哈密盆地并没有部族对其进行绿洲开发。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在今天地缘位置非常重要的地理单元,在公元前并没有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
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是因为哈密盆地相对于吐鲁番盆地更为恶劣的气候环境,包括缺乏火焰山这样的天然大坝,帮助蓄积来自天山的雪水。不过,这也并不是哈密盆地未能得到西域诸部垂青的_geng本原因。毕竟最起码哈密盆地的北侧,还是有机会开发、引入天山雪水的。在西域这种,几百人都能立国的地方,并非没有机会滋养出一个“国家”来。真正让哈密盆地在公元前几成一个酱油板块的,是它的区位。因为无论是汉帝国,准备开发的具有官方x质的“丝绸之路”,还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上千年的,沟通天山南北的陆地交通通道,都有着比走哈密盆地更好的选择。具体的说,这样的选择就是由焉耆盆地转入吐鲁番盆地,再经由“柴窝堡——达坂城谷地”jin_ru北疆;或者索x不经过焉耆盆地中转,直接翻越东疆盆地区南侧的“鲁克塔格山”,以及吐鲁番盆地南区的“觉罗塔格山”,jin_ru吐鲁番盆地。
哈密盆地之所以在最初的选择中落败,是因为它与河西走廊之间所存在的,以哈顺戈壁为核心的大片沙漠戈壁。在前两条线路,有机会获得更多水源和绿洲补给的情况下,这条存在于地图上的干旱之路,并没有太大价值。当然,如果你希望从现在的地缘结构、交通状况来审视东疆地缘结构的话,就会惊奇的发现,哈密盆地已经成为jin_ru天山南北麓地区,必须经过的枢纽板块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汉帝国最初所选择的,无视哈密盆地存在的路线,出现的什么问题呢?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分析到的。现在我们还是把目光放回到博格地缘圈本身的地缘结构上来吧。
哈密盆地是否能够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个节点的位置,并不会影响到吐鲁番盆地的地缘价值。有“柴窝堡——达坂城谷地”这样的天然通道在侧,吐鲁番盆地的地缘枢纽地位就不动摇。我们已经多次提及的车师国,就是这个盆地的主人。唯一不让人确定的是,在张骞走过这片土地时,这个又被称为“姑师”的国家,是否是吐鲁番盆地唯一存在的政治体。而能够确定的是,后来在汉、匈博弈的夹缝中,车师国曾经被反复分裂、复He,并最终以博格达山脉为分割线,彻底的分裂了。
在汉书所记载的西域国家中。车师实际上最少已经被分裂为四个国家了。分别是博格达山以南的:车师前国、车师都尉国;博格达山以北的: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当我们再具体研究史书所记载的这四个“车师”国的信息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四个国家可以分为两个实力完全不同的两个级别。其中山北的“车师后城长国”,以及山南的“车师都尉国”人口都不过千(前者950人,后者仅33人),绝对属于微型国家。相比之下,同样被博格达山分割的“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人口相对就要多出许多了。身处山南,继承车师国原有核心区的“车师前国”,人口将近五千(以交河城为都);而身处山北的“车师后国”人口则达到6000.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