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占据伊犁河谷——外伊犁盆地的乌孙人,选择向外扩张的路径,沿伊犁河而下至巴尔喀什湖的这片土地,并不会是优先选择。相比那些依山伴水的草场,萨雷耶西克沙漠中的伊犁河下游河段,并没有更大xi引力。天山山脉北麓向西延伸的这条支脉(别珍tao山——科古琴山——博罗科努山),在庇护伊犁河谷成为中亚难得一见的“*岛”之后,转而开始向西北方向延伸成为“阿拉tao山”。这段海拔与天山主脉相仿的山体,山顶也同样以冰雪的形式蕴han_zhao大量的淡水。尽管阿拉tao山西北麓并没有其它山脉与之He力,围就出一条类似伊犁河谷、额敏河谷那样的完整谷地来,但以它的海拔和朝向,带旺一片山前草场及山地牧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由于地质作用,中亚(包括西域)地理结构中的高低转换总是显得过于突兀,缺乏高原为山脉和低地承上启下。这种结构对河流的影响就是,让河流的走向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在干旱的季节,山麓下通常显得非常安静,并看不到太多的地表河流。而一旦到了一融雪(降雨)的季节,那些山脉所收集的淡水又会顷刻间从山脉的缝隙——谷地中倾泻而出,一gu脑的冲入山前平原之上。在这些缺乏约束的低地上,河水会先肆意流淌出一片冲击扇,滋养出一片水草丰美之地后,剩余的河水逐步收窄成一条或数条河流,向沙漠腹地延伸。能为之集水的山地体量越大,就意味着山口冲击扇越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水草丰美之地。而对于有技术施展种植才能的农耕民族来说,这些原始状态的冲击扇就是未来的粮仓所在。只是由于地缘结构的关系,古典时期的农耕民族,并没有机会到阿拉tao山山前,来验证他们技术。
就流出阿拉tao山的雪水而言,它们最终的归宿有三:最北端的列普萨河, 中部的阿克苏河,南端的卡拉塔尔河。当然,那些天山之水从山谷中突围出来时,可不止这三条河流。只不过在滋养了山前草原带,并和伊犁河一样,经受同一片沙漠的炙烤之后,能够到达终点巴尔喀什湖的就是这三条了。如果我们一定细分阿拉tao山西北麓的山前草原的话,那也可以将之分段命名为列普萨草原、阿克苏草原、卡拉塔尔草原。不过这样细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在没有强大游牧部落联盟威胁的情况下。那些人口数千甚至数百的部落,固然可以据一条河流在高、低草场中转换牧场,维持自己原始的氏族状态。就象博格达地缘圈中,天山北麓的那些“行国”(游牧国家)一样。而如果你的周边有地理单元,能够孕育出强大游牧政权的话,这些游走于雪线和沙漠之间的游牧部落,通常就没有理由独立了。换句话说,这个地理单元只能成为其他板块的附属板块。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