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现有的部落结构,应该说是亚洲游牧民族中最复杂的。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留名于此的游牧群体,都以部落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鉴于中亚北部草原在欧亚草原的枢纽地位,这些部落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哈萨克人有华夏文明那样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意识和技术的话,那么他们所能够连接起来的历史,甚至能够对接到我们所正在解读的年代。
即使没有文字记录哈萨克诸部落的系谱,但那些部落之名,以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的氏族关系,也足以让大部分哈萨克人追忆祖先的足迹。当然,如果仅从这些游牧部落最初的来源地来判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中亚北部会形成这样一个统一的游牧民族。因为他们当中,不仅包括有东欧、北亚的游牧部落,甚至还有来自阿拉伯、波斯的成分。而从河西走廊迁移而来的“乌孙”部,至今也仍然是哈萨克诸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哈萨克”族形成的过程来看,也验证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橘生南而为橘,生北而为枳”。一个族群从哪里来,最初又是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并不重要,土地的属x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现在哈萨克人的血ye中,也应该多少融入了一些汉民族的成份。毕竟汉帝国曾经数次渗透西域。只不过,比起那些只是换个地方生存,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游牧部落来说,农耕属x的汉民族,没有机会有哈萨克现有的部落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罢了。
以属地原则,来解构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结构,要比从各部落的源流,来为之归类更He理。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哈萨克斯坦的乌孙部,倒是真可以称得上是“土著”了。因为他们今天所生存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是乌孙人的土地。这块土地,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和“七河地区”,或者“大玉兹”两个地缘标签重He。以哈萨克在游牧时期的地缘结构来看,七河地区不仅能够因天山雪水,而滋养出高质量的草原,更因处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亚板块。俄国人最初选定外伊犁河谷的“阿拉木图”作为整个哈萨克草原的政治中心,也正是基于此(本节nei容参见《哈萨克斯坦地缘结构图》:///Upload/admin/2012-12-1751.jpg)。
然而在现在哈萨克的行政版图上,阿拉木图已经不再是首都了。哈萨克丘陵西北部的阿斯坦纳者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在哈萨克现有的部落体系中,这里显然是中玉兹部落所经营的地盘。而在二千多年前,整个哈萨克丘陵则是康居人千里转场的领地。无论在何种形式的地形图上,我们都很难忽视哈萨克丘陵的存在。相比巴尔喀什湖与天山之间的七河地区,哈萨克丘陵的体量要大的多。几乎占据了哈萨克斯坦的半壁江山。只不过,真的比较游牧条件的话,哈萨克丘陵的整体质量就比七河地区要差很多了。这一点,从它那平均3、5百米,腹地最高山体不过1500米上下的海拔高度也能看出。在亚洲中部这片干旱之地,这样的海拔并无法为之带来太多的降水。大片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带。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