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人,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向东发起的那次征_fu,在古典历史中称得上是空前绝后。因为无论是之后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局限在地中海文明圈中。在这种地缘思维指导下,新月沃地和小亚细亚半岛通常就是帝国亚洲部分全部领土了。然而欧洲最先崛起的马其顿帝国,却并没有局限在这种地缘思维中。他们的扩张方向是向东,即在征_fu小亚细亚半岛、新月沃地之后,进一步向亚洲腹地扩张,不仅将伊朗高原纳入了帝国版图,更远征到了中亚的农业区(卡拉tao山以南),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
马其顿人之所以会有如此特立独行的扩张路径,很大程度是因为波斯帝国。因为在波斯崛起并征_fu小亚细亚半岛之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诸国都成为了帝国征_fu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波斯人的入侵,欧洲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斯巴达与雅典人在对抗波斯入侵中的表现,也一再被用各种文学、艺术载体展现。尽管我个人对欧洲文艺工作者们,所渲染的诸如斯巴达300勇士,在温泉关力战数十万波斯大军,并杀伤数万对手之类的描述表示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波斯帝国对欧洲的这次入侵最终并未成功。
波斯帝国向西扩张的失败,军事战略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海军不敌雅典海军(当然,斯巴达人在陆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战术层面上也是值得赞赏的),基于波斯人必须通过海上运输来保持他对希腊半岛的压力,制海权的丧失无论在战略、战术层面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想想金门战役的失败)。尽管波斯帝国在征_fu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乃至尼罗河三角洲后,在地中海获得了漫长的海岸线,并由此为帝国xi纳了海洋文化成份。但从本质上来说,波斯人还是一个陆地民族。那些依靠被征_fu地区土著民族支撑的海军,并不能为波斯帝国带来真正的海洋意识(战力本身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意识上的差异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波斯人并不会有坚定的决心,一定要去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在一两次尝试失败后,帝国的统治者便会很容易的将经营重心,T整到自己更为善长的陆地。相比之下,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水的希腊地区,海洋意识就要强烈的多了。尤其是象雅典这样依靠对外海上贸易,而在希腊地区获得领导地位的城邦来说。类似意识决定战略的案例,在蒙古帝国的征_fu过程中也出现过。这个强大的陆地帝国,可以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征_fu南宋。却仅仅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就放弃了对日本的征_fu。
当然,波斯人最终建立的,由尼罗海到印度河的广阔帝国,还是让这个山地民族最终逐步xi收了海洋文化。即使不图谋地中海争霸,出于维系帝国东西两端联系的需要,红海——波斯湾——印度洋航线的经营也是必须的。不过最终让“波斯”成为一个海陆兼备的边缘板块的地缘原因,还是在于伊朗高原南部本身就临海的地理特点。只要需要,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部落(尤其是最初的波斯板块),在那条狭长的沿海低地上并没有竞争对手。
当“波斯”开始完成由一个高原部落联盟,向海陆兼修的帝国转变过程时。它曾经的欧洲对手那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反的变化。这个由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所组成的半岛地区,也开始了集权式的帝国进程。只不过,主导这个进程的,并不是海洋属x明显的雅典人,而是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欧洲东南部延伸进地中海的那部分陆地,称之为巴尔干半岛。而这个半岛南部与小亚细亚半岛,隔爱琴海相对应的突出部,又可以被单独称之为希腊半岛(就好像东南半岛与马来半岛的关系)。
以整个巴尔干半岛倒三角形的外形来说,很明显它最具海洋属x的地区,是南部的希腊半岛。至于北部地区,半岛腹地的陆地民族就要更具优势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巴尔干半岛也大致被依据这样的地缘原则,被切割成为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也包括保加利亚南部地区,古称“色雷斯”))。至马其顿人崛起的“马其顿地区”,则正好位于南斯拉夫与希腊两大板块相接的地方。这种板块相接的位置,注定体现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就是这个地区分别被南斯拉夫和希腊两国瓜分;体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城邦时代,就是马其顿人在文化属x上,更愿意将自己视为希腊的一员;而在经济层面上,却是完全是一个nei陆农业国。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