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板块。尽管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多关于青藏高原的地缘标签,但真正了解这片土地地缘结构人并不多。不过这片神秘的土地,在今天却是一个热点,不仅引得国nei众多小资、伪小资趋之若鹜,更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很大成份,是因为青藏高原及其高原土著所代表的宗教、政治含义。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单就这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世界最高的平均海拔来,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与青藏高原将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世界屋脊仅仅养活了一千多万的人口。其中称得上原住民的藏族不过六百万,仅仅相当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人口。这意味着,这片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面积还要大的高原,其实真正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是非常稀少了。而找到这些核心板块的所在,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提到青藏高原的地缘政治作用,除了那巨高的海拔,让拥有它的中央之国备_gan安全之外,高原最为让地缘政治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就是“亚洲水塔”的称号了。这意味着,中央之国不仅能够让长江、黄河这两条M_亲河,完全在自己的国土nei流淌,同时还有机会通过那些流入境外河流,对周边国家施加地缘影响。而在我们寻找青藏高原核心地理单元的时候,河谷低地同样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那些能够外流入海的河流,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我们之所以那么关注一条河流,是否能够归流入海,是因为这样的“活水”是最有生机的。从技术角度看,一条nei流河流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将它从上游带来的矿物质,沉淀在下游地区。不管这些盐份是以盐湖还是盐碱地的形式,出现在人类面前。对试图开发它的人类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在解读过中亚那片完全的nei流之地后,相信大家对这一点已经有了shen刻的印象。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看,亚洲腹地之所以有这么多nei流河,是因为这一区域受高山阻碍,且远离海洋。没有足够的降水来淤高低地、冲刷出可以接入海洋的河道。
不管因果关系如何,天山南北的干旱环境已经是人力无法改变的现实了(只能微T)。对于天山南麓的塔里木盆地来说,它最应该责怪的并不是挡住了西风的天山山脉,而是让印度洋水气几乎无缝可钻的青藏高原。如果当年牟其中或者葛优的想法再疯狂点的话,他们想到的也许就不是给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为青藏高原导入印度洋暖*气流,而是发扬愚公移山j神,在青藏高原上撕个口子,想办法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送水了。这样的想法当然非常天真,也没办法忽悠到人的。所以整个塔里木盆地不管在现实还是臆想中,都享受不到印度洋的风了。最为大胆的想法,无非是把高原东、南部那些“外流”河之水,T进这片沙漠之地罢了。
这些打青藏高原之水主义的民科,所推出的方案到底可不可行,在论证时有没有综He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是我们今天要展开的话题。不过研究类似方案的人,一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青藏高原之水,主要集中在东、南边缘。而与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相接的西北部分,所搜集到的淡水,能供给自己都十分困难。从地理结构上看,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以位置来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还是有机会享受到太平洋水气的影响;而它的南部,也是最有机会受到印度洋个青睐的区域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原的西北部不悲剧,谁悲剧呢?
影响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的,除了与海洋的距离以外,高原nei部的地形结构也起了很大作用。尽管在很多地图上,整个青藏高原被描绘成一片白色之地,看起来象是一整片起伏不大、顶面平坦的原地。但事实上,这片高原上面也是山脉纵横,几条东西纵横的巨大山脉,将整个高原切割为了相对独立,环境各异的地理单元。这些为青藏高原及其nei部板块,划定地理边界的山脉,主要有如下几条: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中线的唐古拉山脉;中南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线的横断山脉,以及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