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从行政地图以及地形图上,都_gan觉到了亚东谷地,是切开喜马拉雅山山脊的一个缺口。但我们还需要从更微观的地理结构中,还探寻一下通道是怎么形成的。这当中,为亚东寻找一条“M_亲”河的工作,就变得到关重要了。因为无论是成为一条天然通道,还是成为一个能够滋养人类生存的地缘板块,河流的存在都是最要的。以地理结构来说,象亚东谷地这样一个北高南低的山间谷地,应该会有一条河流纵穿而过,并将收集到的淡水送往南亚次大陆甚至更远的印度洋了。鉴于这条河流所涉及到的复杂地缘关系,我们可以为之找出三个名字:一是它的藏语本名“亚东麻曲”;二是它的汉语学名“亚东河”。至于这条河流流入印度的部分,印度人自然也会为它打上符He自己语言习惯的标签,这个标签被称之为“托尔萨河”。
托尔萨河最终汇入的河流是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迂回而来的雅鲁藏布河下游之水。当然,这个时候,这条能够同时收集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淡水的河流已经改了个印度名——布拉马普特拉河了。在托尔萨河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之后,这条已经拐了马蹄形大弯的大河,很快又将向南拐一个接近90度的大弯,并最终与恒河相汇注入印度洋了。在拐弯之前,布拉巴普特拉河基本是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或者说和它上游的雅鲁藏布江平行而流的,只不过二段河流的方向正好相反罢了。之所以会有这么怪异的流向,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山东南角,有一条隶属的“那加——诺开山脉”( 南亚、东南来地理分割线)的山地“卡西山”为之托底。使这段由西向东流向的河流,实际处于两山之间。基于这种地理结构,我们也可以称一地理单元为“布拉马普特拉河谷”。
从河谷低地的纵shen来看,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要远超上游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这也使得今天建制于此的印度阿萨姆邦,在人口上拥有对西藏的巨大优势(河谷人口超千万)。不过,尽管两个板块实际同饮一江水,并隔山相望。但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实际上使得二者之间并地缘矛盾。高原土著并没有兴趣凭借高地优势,下降到海拔相隔几千米的低地上来发展;而包括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在nei的南亚低地板块,也没有兴趣有能力,将人口迁移至喜马拉雅山上去(更别说青藏高原了)。真正能够参与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争夺的,还是低地民族。
在这场争夺战中,最初通过自然渗透而占据优势的,是来自中南半岛的民族(泰族等)。这似乎也让很多垂涎印度东北地区朋友看到了希望。问题是,作为英属印度的政治遗产,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已经是印度的一部分了。而同属低地民族的“印度斯坦人”(印度占据北部恒河流域的主体民族),向此渗透、定居的难度要明显低于克什米尔。在经过印度政府数十年的移民之后,今天的印度东北地区那些黄种土著的人口比例,已经快跌破一半了。这看起来,和中国在西域的经营情况很类似。不过,印度在文化上的优势显然要更明显。这并不是说印度文明要优于华夏文明。而是说宗教天然所具有的扩张x、同化x,要强于华夏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天下”模式。正因为如此,在印度还没有得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时候,那些黄皮肤的土著大多都已经成为印度教徒了。虽然印度要想彻底融He东北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种族结构本来就足够复杂的印度来说,共同的宗教信仰才是它能成为一个完整、独立地缘板块的基础(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卡西山西端拐过那弯这后,又被改了一个新名字——贾木纳河。这个变化源与它jin_ru了一个新的板块、新的国家。控制这个板块和国家的族群叫作“孟加拉”。从地理背景来看,孟加拉人所生存的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可以被称之为“恒河——贾木纳河三角洲”。由于孟加拉国的独立,我们在一般的行政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亚东谷地能够同时指向恒河平原、布拉马普特拉谷地、恒河——贾木纳河三角洲平原,三个人口密集的平原板块。控制这个一个突出部,对于西藏乃至整个中央之国的重要x就不言而喻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