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25
在喀布尔河相对应的方位,一共有三条南北向的河谷,可以帮助普什图人向克什米尔高原延伸控制力。自西向东排列的话,分别是:库纳尔河(巴境nei称“奇特拉尔河”)、斯瓦特河,以及喀布尔河汇入的印度河。鉴于普什图人在兴都库什山脉至印度河之间拥有广阔的腹地,他们在这三河流域的渗透还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对于所有从低地渗透高地的民族来说,都存在一个渐行渐难的问题。即越往高海拔地区渗透,遇到的困难就越大。而面临更为强大的入侵者,土著民族也只能越退越高。
这种现象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地缘规律了。我们在云南那些多民族混居的坝子里,以及台湾岛的民族分布中,都能看到类似博弈的结果。对于现在身处克什米尔高原的我们来说,最为_gan兴趣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土著民族,阻挡了普什图人全面覆盖上述河谷地区。
随着普什图人的北上之路,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地缘标签——达尔德斯坦,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在那些以学术_fu务政治的西方探险家来到亚洲中、南部之时,为这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族群划分领地,是他们所热衷的工作之一。以我们的视角来看,这种工作其实就是地缘意义上的归类行为了(虽然他们未必会用“地缘”这个概念)。
在这些归类当中,源于波斯语的“斯坦”(stan),一词是最为常用的后缀。由此也诞生了普什图斯坦、俾路支斯坦、库尔德斯坦一类的地缘标签。由于这些带“斯坦”二字的地缘板块,大都为穆斯林所覆盖,以至于今天一提到含有“斯坦”二字的国家或地区,大家脑海中所浮现的一定是伊斯兰国家或者地区。其实最初采用这个后缀的人,并没有将之作为穆斯林之地的意思。在波斯语当中,它的本意是“族群聚集之地”。也就是说,只是要身处波斯文化可能影响到的地区,都有可能被缀以这个标签。由此,也出现了所谓“印度斯坦”的地缘标签。
在古典时期的国家概念中,共同的族群归属_gan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基础。而在二战之后的民族独立潮中,这一原则也被正式认同为现代国家的建立标准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现在这些多民族混杂国家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以主体民族为基础,融He或者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民族认同;要么就必须时刻防范着,被分裂为一个个独立民族国家。
基于上述原则,那些并没有拥有自己民族国家的俾路支人、库尔德人**。都曾经或正在试图建立过自己的“斯坦”国家。相比这些尚在努力中的民族,普什图人还算幸运的。英国人虽然这了英属印度的地缘案例,吃掉了半个普什图斯坦,但为了防御俄国人的渗透,同时也帮助普什图人坐实了兴都库什山脉北部地区。虽然这种“置换”让塔吉克人和普什图人现在都有些别扭,但在英、俄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个民族也还都算有自己的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