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20
让塔里木盆地绿洲带,渐渐向山前靠近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扩张至此的华夏文明。这个在亚洲东部,已经经营了二千多年农业的古老文明,为西域带去了新的农业技术,开发更大规模的人工绿洲。
在张骞到来之时,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土著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择水而生。即选择一块水流平缓,面积较大的天然绿洲,挖掘简易的沟渠,引水以灌溉有限的耕地。在这种情况下,河流末端的三角洲也就成为了人类栖息地的优先选择。而大多数地缘板块的绿洲,也因此呈线x排列状(沿河分布)。
当汉帝国开拓至此之后,塔里木盆地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开始出现了质的变化。在山前平原筑坝拦水,让河水横向漫流(与此同时,挖通更为复杂的引水灌溉系统),以形成更大面积的灌区,成为了帝国输出给西域土著先进技术。当然,帝国这样做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有着无私奉献的白求恩j神。而是因为经营西域的需要。
在中国传统的“耕战”模式中,如果一片土地不能够在粮食上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它将很难避免,被中央之国所抛弃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一块土地是否能够屯田以养兵,成为了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以汉帝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来看,西域这种择水而生的自然状态,显然*费了大量的水土资源。而这,也正是帝国入主西域所需要的空间。
尽管汉帝国的到来,严重影响了西域绿洲原本的生存状态,但对于西域那些绿洲城国来说,并不算是坏事。因为这些从东方输入的农业人口,并不是在跟他们争抢原有的蛋糕,而是在把蛋糕做大。正因为如此,帝国在西域的屯垦工作并没有遇到阻力。相反,在看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之后,还有不少国家主动邀请汉军前去屯垦。
在河流下游地区拦河筑坝,并非是中央之国用以扩张西域绿洲形态的唯一手段。这些从大禹时代就已经开始熟练掌握治水技术的“汉人”,甚至可以直接从河流出山的谷口引水,直接将水引向待开发的土地。
如果让那些绿色环保组织穿越回两千年前,他们一定会痛斥“汉人”这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做法。然而这种改变对挖掘塔里木盆地人口潜力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统计之后我们会发现,塔里木盆地诸国的人口在西汉时期总计也不过20万出头。而今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已经超过了800万。
尽管从整体上来看,新技术的引进对于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规模来说,是在把蛋糕做大,但每有一种改变之后总是会有所牺牲的。随着塔里木盆地山前绿洲的做大,能够输送给下游三角洲平原的水量很自然就会减少了。鉴于当时的人力、物力所限,中上游地区的引水工程,并不会马上让下游地区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山前绿洲用水量的持续增加(同时也存在,气候变化引起河流水量减少因素共同作用的可能x),象j绝这种生存于沙漠腹地的国家,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绿洲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