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22
车尔臣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离开昆仑山——阿尔金山之后,并没有象其它河流那样,径直流向沙漠腹地。而是在山前平原穿行向南约100公里后,转而向东流向了罗布泊方向。对于东行的张骞来说,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利好了。最起码他在塔里木盆地最后的行程,不必再担心淡水补给的问题。
我们上一节也说了,车尔臣河下游建制有两个国家。以车尔臣河的形态来说,最有可能先出现在张骞面前的,应该是河流拐角的那个位置(因为河流会减速,有利于形成天然绿洲)。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且末县”正是建制于此。而与皮山、轮台等标签一样,这个名字在两千多年前也曾经出现过。
在历史记录中,且末是一个人口一千六百一十人的农业小国。相比其它同等体量的国家,记录者对且末国的描述,算是相对丰富的了。他们甚至特别注明了,这个绿洲小国能够出产葡萄等瓜果。鉴于且末国是汉使西入南道,最先看到的农业国家,这些在中央之国闻所未闻的农产品,自然会给人留下shen刻的印象了。
尽管且末国的产出,让帝国来客有了耳目一新的_gan觉,但与车尔臣河的流量相比,这个绿洲小国的人口实在是有点少。前面我们也说了,整个车尔臣河流域的人口,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且末国的袖珍体量,意味着承载人口的重担,落在了且末以东,至罗布泊一带有绿洲身上了。
控制且末至办布泊一带水资源的国家,就是曾经以楼兰为名的“鄯善国”。楼兰曾经是我们西入塔里木盆地所解读的第一个国家。公元前77年,迫于汉帝国与匈奴的双重压力,本来活动中心在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的楼兰国,迁至了车尔臣河流域(同时改名为“鄯善”)。
事实上,说楼兰迁至车尔臣河流域,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汉帝国到来之时,楼兰人并非是一个农业国家,而是一个纵横罗布泊以西,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游牧部落。除了孔雀河下游以外,车尔臣河流域本来也应该是楼兰人游牧范围。楼兰人的迁移,更多应该被定义活动中心的迁移。或者说,汉帝国为了断绝楼兰与匈奴的联系,迫使其放弃了孔雀河一带的牧场。
鄯善最记录人口数量为一万四千一百。这样的人口数量,在塔里木盆地的农、牧国家中,应该算是大国了。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楼兰、鄯善变身前后的人口数量有没有出现变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逐水草而居的楼兰人,因为被迫放弃了北部草场,而影响到了部族生存的话,这支游牧属x的部落是不会轻易就范的。
事实上,变身为“鄯善”之后的楼兰人,所能保有的草场的确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决定迁移的同时,楼兰人也向汉帝国提出了一个请求——屯田积谷。即汉帝国派人至车尔臣河流域屯垦,以帮助新的鄯善国立国。这种请求对于汉帝国来说,其实是个双赢的He作方式。一方面,以游牧为主的楼兰人,必须仰仗汉帝国的技术输出方能保持自己的国力;另一方面,汉帝国也可以因此而加强对塔里木盆地东大门的控制。
基于上述原因,楼兰人算是在汉帝国到来之后,变化最大的部族了。不仅国家的位置迁移了,就连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汉化。在东汉时期,鄯善已经大致由游牧经济转化为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了(包括_fu装都已经汉化了)。
除了汉帝国的影响以外,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变化,也应该是促使楼兰人转变生产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在后来,在自然力和上游开发的双重影响下,塔里木盆地水系能够向罗布泊洼地输送的水资源日渐减少,如果不转而采取农耕这种更能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生产方式,鄯善国是很难保有原来的人口规模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