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
在河南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126年)夏、秋之际,匈奴人先后从*山丘陵一带,又一次入侵了代郡、雁门两郡。从进攻的方向来看,匈奴人在这一年的攻势,更象是在示威,仍然是抢了就走的tao路。因为从地缘结构上看,真正能让匈奴人牵肠挂肚的,还是河tao地区。
匈奴人针对河tao地区的总攻,发起于公元前125年。与上一年相同,已经明显_gan觉到战略压力的匈奴人,未能等到秋高马肥之时,而是在初夏(五月)就开始南下。参与这一次“光复”行动的部族,并不仅仅限于河南地的故主——右贤王。匈奴单于本部也祭出主力,并率先发动了攻势。
单于本部所攻击的方向,除了一直饱受压力的代郡以外,甚至包括定襄和上郡这个相对较少遭受匈奴直接入侵板块。以地理板块来对应的话,定襄所对应核心地区是管涔山一带,上郡所对应的区域则是陕北高原北部,两板块隔黄河相望。问题是,在中央之国边境线推进到*山一线后,上郡已经不再是边境了。匈奴人应该是在攻入定襄之后,沿管涔山西麓向西南方向迅速切入。一方面以三万骑兵,攻掠定襄所辖城邑(定襄郡治“成乐”应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同样以三万骑兵,在黄河拐弯处渡过黄河,jin_ru上郡境nei。
自古就有“九曲黄河”之说,一般情况下,由于迎面受阻,河曲的地方水流速度总是会减慢的。这也使得河曲地带,往往能够成为重要渡口的所在。对接定襄与上郡的这个河曲,正是黄河那个著名“几”字弯的东北角。由于现在这一地区名叫“喇嘛湾”,因此从此渡河的渡口也可称之为“喇嘛渡”。这个标签显然不会出现在汉朝的历史记录中。不过,尽管我们无法知晓,当年汉军和匈奴人,所使用的渡口具体叫什么名字。但它在东汉末年的名字——“君子津”则要比“喇嘛度”要雅的多。
关于君子津名称的来历,大家自可以百度一下。我们现在所关心的,并非这个渡口的具体位置(由于河道变化,渡口的位置在每不同时期,会有小范围变化的),也并非它在汉武帝时期叫什么。当时的人到底是怎么渡过黄河的,才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