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重武器,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山谷伏击战中的标准装备——滚木礌石。提出这一战法的,很可能就是汉军中的那位变节者。至于他是在南山阻击战未能毕其功于一役后,向匈奴方面建议的;还是匈奴单于在南山阻击汉军时,就预先派军于鞮汗山上准备这些重武器,就不一定了。
匈奴方面从山谷两侧所滚下的这些“重武器”,不仅堵塞了汉军的退路,更让汉军伤亡惨重。能够让汉军获得ChuanXi机会的,就只有黑夜了。只不过天明之后,看清汉军位置的匈奴人,势必会再一次发起攻击。现在,摆在李陵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了:一条是投降匈奴;另一条则是分散突围(集中突围只能做活靶子)。当然,对于李陵来说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就是杀身成仁。不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陵并没有这样做。
在汉书的记录中,李陵没有杀生成仁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部下举出了赵破奴从匈奴neng逃,仍然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例子。不过同样在汉书中(卫将军骠骑列传),赵破奴却是在匈奴滞留十年后,才找到机会neng逃的(公元前103年被俘),要是这样的话,李陵得到类似建议的时间,应该是在身陷匈奴数年之后了。从这个矛盾的说法来看,也许是班固记混了时间(或者说太想帮李陵说话了)。
其实不管赵破奴归汉的时间,是在浚稽山之前还是之后,此时的李陵都不想死。不想死并不代表他怕死,而是不甘心。毕竟李陵身负着重振家族雄风的重任,这又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场大战,并且差一点点就成功了。不管此一役的结果如何,李陵都已经找到了克制匈奴人的战术和信心。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重来的话,完全有可能复制霍去病的辉煌。
李陵最后的抉择,一直是后世之人所热衷争论的话题。不过,身处鞮汗山的李陵,此时还需要为自己和部下的兄弟做最后的决定。在投降匈奴与杀身成仁之间,分散突围成为最终的选项。为了走完这最后的逃亡之路,每位士兵分得了两升粮和一片冰(戈壁中已经开始入冬了)。而作为统帅,李陵也为他的这支军队划上了句号,那就是“尽斩旌旗”并埋地下。
古往今来,旗帜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二战中,日军最后面临全军覆没的境地时,在最后冲锋或者自杀前都会焚烧军旗,以至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竟没有缴获一面日军军旗(步兵联队级才有正式的军旗)。另外,在朝鲜战争中,最为让志愿军和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战利品,就是在那次经典奇袭战中,所缴获的白虎团团旗了。
很多朋友在回帖中_gan叹,很少见我如此细致的描述一场战役,整个过程已经有小说或者剧本的_gan觉了。对此我只能说,历史本身远比那些文人闭门造车所写出来的文字,更为j彩。即使他们想迎He现在观众的口味,做一些xi引眼球的艺术发挥的话,也能够在历史中找到相应的支点(比如nv主角这条线,就可以从那些藏身于车中的nv人中延伸出来)。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