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角度看,汉武帝终其一生,将匈奴人B回漠北;以外长城为界,将*北草原、河西走廊纳为帝国领土;羁縻塔里木盆地诸国,协乌孙、乌桓两部自立于匈奴之外,以断匈奴左、右臂。凡此种种,无论对于汉匈博弈的走势,还是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最终定型,都有着shen远的意义。一定要划分汉武帝一生功过的话,倒可以tao用一个现成的比例——“三七分”。
当然,如果三七分的伟人都没有那么长寿的话,他们一生评分肯定会更接近满分了。就汉匈之战来说,事实上在第一阶段就已经制定了今后的战略走势。在匈奴被迫退入漠北之后,帝国即使完全采取守势,减少匈奴从农耕区获得额外补给的机会(包括西域)。时日一长,匈奴帝国也将陷入nei乱。
事实上,在李广利兵败漠北之后,汉武帝也已经意识到自己后期在战略上所犯的错误了,他甚至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自大宛之战起(也就是我们总结的第三阶段了),因好大喜功而过度用兵,造成百姓疾苦的种种错误。
通过这些时日的解读,对于汉武帝个人的功过,我们似乎已经盖棺定论了。之前看到有朋友评论说,汉武帝比他的儿子要弱一些,因为是他的“儿子”最终摆neng了匈奴的威胁(实际是曾孙汉宣帝时期)。然而事情却不能这样看,有一个吃馒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并不能因为吃最后一个馒头饱了,就认为最后一个馒头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后世诸帝的对匈战略,也仍然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制定好了的。至于这一战略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压垮匈奴帝国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
2014/1/31
在最后的总结中(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总结了自己后期的种种过失。在这其中,对后世对匈战略影响最大的有两条:其一是以nei政为重,鼓励生产、恢复马政(如果为国养马者可免徭役赋税)。通过这些汉初曾经实施的经济政策,一方面能够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让汉武帝挥霍掉的国力、军力得以恢复元气;
其二则是完善外长城防御体系。尽管在公元前102年,以光禄塞为代表的,圈入漠南草原之地(包括*北河西走廊)的外长城体系就开始兴建,但由于在此之后的十余年间,帝国将主要力量都投入到那几场得不偿失的大战中了,所以整个外长城体系并未完善。这在昭书中总结为“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为此,整顿边塞军务,将军事重点转至长城防线之上,也成为了汉帝国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之前我们也说了,从地缘特点来看,劳师远征漠北的确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之举。比较三次漠北之战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次匈奴人因为掉以轻心,而损失巨大之外(那时他们完全不相信汉军能kua越戈壁作战),李广利所领导的第二次、第三次漠北之战,均以平局、惨败而告终。并且无论胜负如何,汉军都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所谓“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千羊”与“一狼”的换算比,就是匈奴人总结出来的,汉军kua越戈壁,shen入漠北作战的经济帐。
不过,尽管劳师远征对于汉帝国的国力消耗很大,但却并不代表匈奴人可以躲在漠北,高枕无忧了。事实上,汉军一次次的远征,对于匈奴的经济伤害也很大。我们知道,匈奴战力最强的时候,是秋高马肥之时。反过来,春季则是熬过寒冬之后的畜群,急于补充营养的季节。这一时期,是非常并不适He集结兵力、坚壁清野的。也就是说,只要汉军有迹象发起远征(几乎肯定是在春季),匈奴人的生产秩序就将受到极大影响。基于游牧民族脆弱的经济链,这种影响对匈奴的伤害程度,甚至于高于汉帝国(因远征而损失的国力)。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