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拥有极大物质财富的埃及人,并没有yu望扩张海上利益(他们更担心荒漠地带游牧部落的入侵),那么能够挑战克里特文明的,就只有它东、北方向的海岸线了。实际上,埃及人在航海技术上的突破,并不只能唤醒了克里特岛的海洋意识。那些从尼罗河口出发的探险者,除了向北发现克里特岛之外,还沿着海岸线向东航行。在这个方向,他们有机会从海路接近另一个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地区)。
在苏伊士运河挖通之前,要想从尼罗河航行到两河平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有水道穿越西奈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连接部(古埃及人后来也的确尝试打通过),航行者也必须从红海绕过整个阿拉伯半岛,经由波斯湾完成整个航程。很显然,这样做的话,倒不如在地中海的东岸,同属新月沃地的“西亚裂谷带“登陆,然后再经由一段陆地通道,与两河文明连通。
在中东部分,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西亚裂谷带的地形和地缘结构了。总的来说,以今天黎巴neng、以色裂交界处的圣山“赫尔蒙山”为界,可以将之划分为两部分。南部就是以色列几千年来,一直渴望回到的“迦南”之地。由于裂谷带西侧山体,离海岸线还有一段距离,身处“迦南”的犹太人,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属x的部族。也正因为如此,在他们的记忆中,迦南是一片“流着蜜和*”的土地。至于裂谷带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黎巴neng境nei,海港条件就要好的多了(山地贴近海岸线)。尽管黎巴neng山区,最早也是农业的起源之地,但在两河灌溉农业兴起之后,山谷中的那点农业潜力,显然已经不足以让整个版块拥有竞争力了。
航海技术的突破,让黎巴neng山区的部族拥有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从地缘结构上看,它完全可以充当两河文明,与地中海地区的中继站。最起码在公元前2000年,占据这片土的地腓尼基人,就已经开始建立起城邦,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文明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