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2
大流士的这一举动,从战术上来说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选择这样一个板块相接的拐点,出现在对手后方,等于完全切断了亚历山大与后方的陆地交通线。在没有海上优势的情况下,强悍的马其顿军团就是一支漂泊异域的孤军。单单一个补给问题,就能够让亚历山大崩溃。
现在,摆在亚历山大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了,要么不管后面的波斯大军,按既定计划向南攻击前进;要么回头与大流士决定,获胜后再继续南下。前一方案肯定是不可取的,有波斯大军在后,前方城市望风而降的可能x已经很小了,这样做只会让亚历山大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境地。所以,亚历山大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叙利亚山口T头,寻波斯主力决战。
出阿曼山口jin_ru奇里乞亚的波斯军队,很快便在阿曼山脉西侧的“伊苏斯”找到了马其顿人留下的伤病员以及物资(结果就不用说了),这场战役也因此被称之为“伊苏斯战役”。不过双方最终决战的地点却不在马其顿人的这个后方基地,而是在向南20公里处的“皮纳罗河“畔(今土耳其城市”帕亚斯“所在的帕亚斯河下游)。
当我们在地形图上定位”帕亚斯“的位置后会发现,这里属于阿曼山脉西侧最狭长的沿海平原地带。测距后我们会发现,山海之间的距离只有3.5公里(当时更只有2.5公里)。要知道,当年在马拉松之战中,人数和机动力占优的波斯军队,就吃了战场狭窄的亏。今天面对升级版的希腊重步军军团——马其顿方阵,选择这样狭窄的河谷作为决战地点,对手的人数又比当年的雅典人多出3倍有余,意味些波斯军队这次仍然无法将多余的兵力,迂回到对手的侧翼。
如果大流士从伊苏斯后撤一点,或者干脆到安条克平原腹地布阵等着亚历山大,都很容易让自己的优势兵力,在更开阔的战场上发挥优势。将最终的战场选择在狭长的沿海平原,也是大流士在此战中最为被后世所诟病的地方。然而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要是最终的结果是大流士获胜的话,那么他的这个选择可能就被认为是很成功的了。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从防御的角度来做的。鉴于在之前的战役中,马其顿军团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大流士三世的军队虽然拥有数量优势,但却并没有获胜的把握。这种情况下,切断亚历山大的后路,让其陷入缺乏补给境地,无疑是最He理的选择。即使准备以防御的手段,拖死亚历山大,那么大流士三世南下,收窄防御面的选择并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马其顿人也不希望战线过宽,最起码这样能让不用担心侧翼的安全。
其实波斯人真要依托地形打一场防御战的话,他们应该再往南推进个十公里。这样的话,大流士就能够得到一个比温泉关更险要的关口——约拿之柱(Pillars of Jonah)了。在这个点上,山海之间的通道,收窄到只有两米多,完全可以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波斯军队的战力太差,也足以阻击亚历山大了。
虽然在附图上没有特别注明这个点,但相信大家很容易在地形图上,找到阿曼山与地中海亲密接触的这个地方。大流士的军队之所以没有在此设防的原因,在于当他们攻陷伊苏斯时,收到消息的亚历山大也在争分夺秒的回军。事实上,亚历山大最担心的也是这个被波斯人抢战。因此通过“约拿之柱“的马其顿军团,被要求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并将两翼始终与山、海相接),以防波斯人的进攻。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