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楼主A,弱弱地提一个建议:
相信这里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地缘来看这篇帖子的,但自从jin_ru汉匈以后,这个帖子似乎逐渐增大历史细节、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意思,而本身国家与区域的地缘板块,尤其是这些地缘优劣势对现在政治经济影响少以提到了。比如看了欧洲部分到现在,很难将当时那些地区和我们熟知的欧洲这些地区联系起来。今后能否如当年写张骞西域那样,仅仅将张骞作为一个线,重点是说西域的板块和背景;或者干脆不要历史事件,如写中东那样单纯按照现在的版图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叙述其来历,地理板块,当前形势问题等等。
当然,只是建议,所谓众口难T,而且相信楼主有自己的规划。
按照世界岛一节的划定,这个星球的核心文明区主要就是两块了,一是东方的“海中地”文明,一是西方的“地中海文明”,当下的中、美竞争,其地缘背景也在于此。所以中国部分和欧洲部分的规划,都是按历史线来的,以期从源头上解释清楚这两大文明源头、差异。这样的话,历史的细节相对就会多些了。
当然,由于很多朋友对亚历山大、汉尼拔的远征_gan到不可思议,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们两个。而他们的征战史,对东、西地中海地缘格局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着墨多了点。这一阶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通过历史事件把相关板块都带出来,基本地理结构理清,以后的事件可以很“战略”的写了。比如下一步罗马对希腊及亚洲的征_fu,就可以从一笔带过,因为在希腊部分已经把结构写清楚了。而等到凯撒征_fu法国、英国时,就会细致些。
同时谢谢你的意见,接下来会把视角抬高,减少历史细节,以期从更宏大的地缘视角让大家理解这段历史。同时为了方便历史爱好者从其它资料阅读历史,还是会在附图上把一些关键x的地标标注出来。这样的话,就能够两全了。
2014/7/24
当汉尼拔与nei高卢的凯尔特人结成同盟后,亚平宁山脉或者说罗马与凯尔特人之间的那条地缘分割线,重新又成为了罗马的守护者。很显然,罗马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沿山脉修筑一条长城,以隔绝北方蛮族南侵的每一条线路,虽然罗马后来在英国也的确用了这个方法。对于军事上占优的罗马人来说,如果你能够赢得每一场地面战争的胜利,双何必耗费巨大资源,去维持一道长度需要达到350公里的防御工事呢(对于领地总人口不过300万的罗马来,这可是项超级工程)。
正常情况下,占有军事优势的一方会更加关心,有哪条通道可以帮助他们攻入对手的腹地,并倾注力量来修筑道路。_geng据罗马与波河平原的地理关系,罗马选择在意大利半岛的两端,打通了两条通往北方的“大道”。西侧那条能够沿海岸线,经伊特鲁里亚、利古里亚,最终绕过阿尔卑斯山脉jin_ru马西利亚以及外高卢(法国)地区。如果你仍然无法下载附图的话,那么在地图上把罗马、比萨、热那亚、嘎纳、马赛这些地中海沿岸名城连一条线就可以了。另一条穿越亚平宁山脉,通往北方的道路位置也很好找,就在那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的南侧。翻越分水岭之后,可以沿亚平宁山脉西南麓jin_ru罗马。(注:刚刚发现,在《罗马地缘结构图》中,罗马与nei高卢地区的东部分界线“卢比孔河”的位置标错了,应该是北边那条。会修正一下,顺便把这两条罗马大道标上去)
当公元前217年的春天到来之时,罗马此时可以用来与汉尼拔交锋(除了地方守备部队),已经增加至了6万(包括从波河回撤的2万人)。这也是本土作战的优势所在,总是会比客军更容易补充。为了阻止迦太基人向意大利中南部入侵,上述6万兵力也被分置在了东西两侧(西4东2)。然而我们一直在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在世界军事史上,那些通常少有人走,疏于维护的小路,总是能够为攻击方带来惊喜。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