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7
我们一直在说,地中海的地理结构决定了它沿岸地区的地缘结构也呈现松散状态,要想把这些各自独立、相互依存度低(大都拥有自己的海洋通道)的板块整He在一起,充分尊重地方和个体权力的“民主”体制,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这种体系对于激发nei部活力,以及创新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任何一种体系都有利弊两面,这种重点在于维持彼此间平衡的体系,在战时就会显现出它的弊端了。因为你的对手不会给你时间,去低效率的决定一件事情。虽然这个决定出台的过程,可以最大程度的让nei部人员_gan受到公平。
作为地中海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帝国(这时还是共和国),罗马的成功以及对后世欧洲文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用海洋还是大陆文明,来概括罗马的特点。农本的基础,加上海洋文明的大环境,是罗马最终在与希腊人、腓尼基人、埃及人的竞争中neng颖而出的基础。而善于将两种优势融He在一起,则是罗马成功的直接原因。具体到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T整,我们可以马上就可以看到,在汉尼拔直接威胁到罗马城的安危后,共和国终于开始暂时放弃他们从海洋文明中所学习到的“民主”体制,开始转向权力集中的独裁体制了。任期为半年的“独裁官”,成为了罗马的战时最高统治者(正常是选举两名任期一年的“执政官”)
罗马在公元前217年所选举出的这位独裁官,名字叫做“费边”。在这里提出他名字,并非是让大家本来有些吃力的大脑,又费力记住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外国人名,而是因为他在应对汉尼拔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地缘战略层面考虑而形成的战术——费边战术。考虑到对手是客地作战,费边要求罗马军队尽量避免与迦太基人正面决战,而是利用熟悉地理、地缘结构的优势,采取迂回、袭扰的战术(尤其是袭扰对手补给线),同时辅以坚壁清野,以使消耗对手的实力的耐心。
费边所开创的这种带有拼战略消耗x质的战术,对于西方后世战争影响巨大。在东方战场中,类似的战术也同样多有运用。比如在第二次战争中,无论是重庆方面所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理论,还是延安方面“论持久战”的总结,都有与费边战术的本质一致。只是华夏文明有足够的历史经验,来总结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并不需要从布匿战争中去学习罢了。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来看,费边战术都是罗马应对汉尼拔进攻的最好办法。然而这一方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需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付出巨大代价。一方面你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把对手消耗到失败的边缘;另一方面消耗对手的同时,自己也需要承担巨大的损失。时间拖的越长,损失也就越大。这种情况,尤其对于那些掌握大量土地的统治阶层来说,尤其不能忍受。因此在费边执政期结束后,罗马再一次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战术,试图以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来结束整场战术。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