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5
公元前207年,当战争进行到第十二个年头时,j于战略的汉尼拔认为,如果再不做出些改变的话,他在意大利半岛的将很难支撑下去了。对于迦太基人来说,他们风头最盛的时候就是坎尼会战之后了。凭借一系列大胜,当时意大利半岛的那些城邦,可以说对摆neng罗马的控制信心满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胶着,汉尼拔所争取过来的这些盟友,信心不可能不出现动援。很明显的一点是,汉尼拔的这次远征并没有得到迦太基本土的全力支持,仅仅凭借现有的兵力,亦无法真正战胜罗马。如果最终汉尼拔最终不得不退回伊比利亚或者北非的话,那么这些在罗马、迦太基之间摇摆的第三方,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汉尼拔急需在意大利战场导入一支新生力量,以向盟友们证明自己的战争潜力。
急于打破局面汉尼拔,最终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那就是从西班牙战场抽T5万军队前往意大利与自己会He。回首之前的战局,大家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双方都在对手的腹地开辟战场,并且丝毫没有退*的意思。可以说,双方都认为获取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切断对手的战略后援。也正是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汉尼拔将赌注压到了意大利。
从自己的后方抽T40%的兵力前往意大利,是一个十分冒险的举动。如果之前罗马与迦太基在伊比利亚半岛是处于相峙状态的话,那如此大规模的T动就肯定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平衡了。从微观历史的角度看,还有一点对于西班牙战局十分不利,那就是最终战胜汉尼拔的“大西庇阿”,此时正是罗马在西班牙的统帅。
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把历史焦点聚焦于某些英雄人物身上,但基于需要“历史”来印证相关地缘理论的理由,将亚历山大、汉尼拔,乃至凯撒、拿破仑这些与国运捆绑一起的伟大军事家引的引出来,将有足于我们在脑海中将具体历史事件,与地缘背景分析结He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大西庇阿”也有资格在此冒个头了。所谓“大西庇阿”,就是之前提到的“老西庇阿”,之所以要在这个名字前面加个“大”字,是因为这个家族出现的军事人才实在太多了。公元前210年,在罗马远征军遭受重创后(老西庇阿和他的弟阵亡),25岁的大西庇阿从意大利带领为数不多的援军前往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了罗马远征军的新统帅。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