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
[阿拉伯人与罗马的关系]
在罗马建立的诸多行省中,阿拉伯行省算是最边缘的一个了。很多人甚至并不知道,阿拉伯这一标签,还曾经出现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Arabia一词,在这一时代经常被译成为“阿拉比亚”,而不是我们熟知的阿拉伯。通常情况下,当公元七世纪,这些沙漠游牧民族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译者才会用大家所熟知的,带有强烈宗教特色的“阿拉伯”一词。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才是阿拉伯。罗马人口中的“阿拉伯”一词,原意为沙漠、荒漠。通常情况下,这一类的名词即可以指向一个族群,也可以指向一个地区。用“地缘标签”一词来概括是再He适不过的了。很显然,阿拉伯这个地缘标签最初所指向的,就是阿拉伯沙漠,以及生活在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基于这个定义,新月沃地最起码在穆斯林征_fu之前,并不是阿拉伯的一部分。即使今天界定地理上的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叙利亚、黎巴neng、以色列、巴勒斯坦境nei的那些水资源相对丰富之地,也往往没有归入半岛范围。
阿拉伯地区整体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已是人所共知的现实了。然而刨除新月沃地不看,阿拉伯半岛也并非全是无法聚落大量人口的不毛之地。所谓“有山就有水”,无论整体气候条件有多么恶劣,山地总是能够汇集更多的水气并形成降水。纵观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形,整体亦像中国一样,呈现西高东低的三级台阶状。从西到东包括:赛拉特山脉、nei志高原,以及沿波斯湾——印度洋平原。其中海拔最高,相对生存环境较好的,就是纵贯半岛西边缘,几乎与红海相接的“赛拉特山脉”了。
从赛拉特山脉的nei部结构来看,又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走势。以今天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麦加”为界,可以明显分为南、北两段山体。其中南段海拔较高(2000——3000米)、体量较大的被称之为“阿西尔山地”;北部海拔较低(1000——2000米)、体量较小的被称之为“汉志山地”(又称“希贾兹山地”)。很显然,南部阿西尔山地的生存环境,会明显优于北部的汉志山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阿西尔山区不仅拥有较为充沛的降水(海拔最高处能有年均1000毫米),山地同时也为其nei部的河谷绿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使得阿西尔山区长久以来,能够以阿拉伯核心农业区的面目,出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并因此成为穆斯林时代之前的阿拉伯文明发源地。相比之下,汉志山地的情况就要差的多,基本上只能有一些季节x河流(沙漠地区就只有泉水了)。这样的环境,使之与阿拉伯半岛中东部地区一样,成为了游牧势力覆盖区。以生存方式和地理位置来划的话,我们可以将生活在阿西尔山及其东部延伸山地的阿拉伯人称之为“南阿拉伯人”,大部在今天的也门境nei;生活在包括汉志山地、nei志山地等地的游牧部落,则可称之为“北阿拉伯人”
即使在今天,阿拉伯半岛nei部的南、北差异也依然存在。尤其当北阿拉伯地区由于宗教、石油成为富庶之地;南阿拉伯人的也门,却因人口剧增导致水资源环境恶化,而成为贫困之地时,这一地缘鸿沟变成愈发明显。当然,在罗马时代,南阿拉伯地区显然是阿拉伯半岛人口的主要聚集区。这一地区甚至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出现了文明的萌芽。当罗马开始向帝国转型时,以阿西尔山区为中心,统治南阿拉伯的王国,被称之为“希木叶尔王国”。
虽然以农业为核心的南阿拉伯地区,应该会更He罗马人的胃口,但鉴于其位置太过孤立,罗马人所见识过的阿拉伯人,暂时只能是那些游牧生活状态的北阿拉伯人。正常情况下,罗马并不会对这样一片土地_gan兴趣的。然而罗马对沙漠没兴趣,却并不代表可以无视阿拉伯人的存在。因为今天可以很容易从地图上看出,这些阿拉伯人所生活的土地,与新月沃地紧密相连,并且没有其他陆地通道,与欧亚非大陆相通。换句话说,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阿拉伯人都会对帝国的东部安全造成影响。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