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3
[德意志人向奥得河的推进,以及波兰的崛起]
相比在南部高地区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在低地区所取得的战果,地缘影响力要更为shen远。我们知道,当年以巴黎盆地为中心的查理曼帝国,并没有把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到奥得河,而是止步于日耳曼人所控制的易北河西岸。现在,萨克森人所主导的神圣罗马帝国,无论是从自身还是整个民族的利益考虑,都会把易北河——奥得河一线作为扩张的重点。今天的德国,东部与波兰的国境线(奥得河——尼斯河线),大致与当年奥托大帝的扩张线重He。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德国控制的这片中欧平原,统称为“北德平原”(东半部就是“波兰平原”了)
让那些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斯拉夫人归依天主教,是神圣罗马帝国东扩最正当的理由。在奥托大帝取得易北河——奥得河下游之间的那片平原之后,他并没有急于将之并入自己所属的萨克森公国,而是建立了几个享有世俗权力的主教区。这种做法,与很多帝国(包括中央之国)在新扩张的边境区,建立军管体系的做法异曲同工。只不过,在宗教斗争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主要表现形式的中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到不列颠,大家都发现,以一神信仰为基础,优先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整He,是最为有效的融He方式。
过于注重意识形态问题,把信仰是否统一,作为衡量是否完成地缘融He工作的最主要标准,背后隐患也是很明显的,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希米亚。虽然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存续期间,波希米亚都是帝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德意志贵族和德意志化的捷克贵族,也一直能够控制波希米亚的局势,但占据人口大多数的下层民众,却依然能够在语言、文化上,传承斯拉夫文化。这种顾上不顾下的结构,使得一战之后,波希米亚能够携手斯洛伐克,并入德意志化较为成功的摩拉维亚,成立斯拉夫人的民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同样的问题并没有发生在易北河与奥得河下游之间的低地上。这一区域的德意志化程度,在各方面要成功的多。其北部沿海地区,最终成为了德意志的“梅克伦堡”,中南部则成为了包含柏林在nei的,更为著名的“勃兰登堡”。从最初的地缘政治划分来看,梅克伦堡的统治阶层,是德意志化的斯拉夫人;勃兰登堡的控制者,则是来自萨克森的贵族。
将易北河下游整体纳入德意志范畴,对于帝国来说至关重要。这可以让德意志民族从巴伐利亚——奥地利,以及中欧平原两个方向,对波希米亚高地形成包夹之势,以避免这一重要高地成为入侵者的跳板。需要注意的是,对波希米亚和整个西斯拉夫民族来说,最大的压力源并不是来自于巴伐利亚高原,而是“北德平原”。通常我们会认为,高地比低地更有地缘优势。不过这一优势,更多是体现在被动的防御层面上,就主动的侵略x来说,并不准确。准确的归类,应该是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相比环境舒适区要更有向外迁徙、改善生存空间的yu望。
在中央之国,北高南低的地形走势,与北高南低的纬度划分相He(纬度越低,气候越好),使得我们容易有个误区,认为高地拥有较强防御力的同时,生活在上面的族群,也会有更强的侵略x。然而问题上,整个中欧地区的地势,呈现出的是截然相反的,南高北低的“三级阶梯”地形。地势低平、纬度偏高的中欧平原,在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积温问题上,比之南部高地有着明显的差距。仅从这点来看,生存环境就已恶劣了许多。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