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
[伊尔门平原与诺夫哥罗德城的建立]
与华夏文明扩张的“耕地”主线不同的是,在地缘结构复杂的欧洲,贸易一直串连各板块的主线,也往往是地缘扩张的源动力来源。基于气候整体偏冷的关系,毛皮贸易一直在欧洲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况在东亚就没有了)。作为生活在欧洲北部的维京人,毛皮也是他们长期以来,与南方民族交易的重要商品。温度越低的地方,动物的毛皮质量也就越好。维京人用来交易的毛皮,很多其实也是从北方针叶林带的乌拉尔人那里收购过来的。这一进一出的转口生意,也为维京人注入了商业文明的基因。
对于维京人来说,并不需要去征_fu乌拉尔人,才能利益最大化。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控制波罗的海的制海权。shen入芬兰湾,并渗入拉多加湖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是其构筑海洋贸易网的一次探索。事实上,在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包括北部的波的尼亚湾、波罗的地区,维京人(以瑞典人为主)都在尝试布设沿海贸易据点。为了打通贸易线,同一时期,丹麦人和挪威人也沿着大西洋岸线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最终绕过直布罗陀海峡,搅动了地中海的地缘政治格局。当然,一下子面对物资如此丰富的花花世界,这部分维京人难免更喜欢用零对价的方式贸易,以至于留下了海盗的恶名。
虽然维京人在波罗的海拥有主导地位,并且貌似能够通过中转乌拉尔人的渔猎收获,获得一定额外的利润(而不仅仅是商品提供者),但在整个欧洲的贸易线上,维京人还是处在食物链的底层。他们离最大的消费市场——地中海文明区,中间还隔着欧洲大陆。由于中西欧地区,已经被他们的日耳曼远亲们占据,并且经营的很成熟了(人口已经有了几何级数的增加),维京人再想像当年的辛布里人那样,横扫欧洲大陆,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孤立的波罗的人也许是个突破方向,不过赶走了这些土著,本身也无益于贸易线的扩张。
在大陆地区打通贸易线,最好的办法是在各条河流之间挖掘运河,编织一张触角遍及各个角落的水路运输网。在地势低平的东欧平原,这样做的技术难度看似并不大。然而欧洲人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疏通大西洋、北冰洋,与黑海、地中海之间的水路通道,却要等到20世纪。比如俄国人用来沟通波罗的海、里海水系的“莫斯科运河”是在上世纪30年代修通的;德国的“莱茵河——多瑙河运河”是在1985年贯通的。相比之下,即使不论大禹治水真伪,中国人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完成了鸿沟、灵渠等沟通各大水系的运河工程了。
当然,即使不能顺畅的从波罗的海,一路航行到黑海——地中海,河流本身也还是会为商贸提供极大便利的。事实上,最早尝试水、陆结He打通商路的,并不是公元9世纪的维京人。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波罗的海——中欧——南欧的商路,就已经被开拓出来了。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等大西洋河流,都曾经为商路的北半段提供便利;摩拉瓦河、多瑙河、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等通向黑海的河流,则经常负责商路的南半段。日耳曼人的历次南迁,其实也正是在这些既有商路的指引下完成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