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关键词:斯拉夫,南斯拉夫,斯拉沃尼亚】
塞尔维亚人及其所属的“南斯拉夫”族群,在之前的nei容中曾经多次提及。只是鉴于在地缘政治舞台上长久以来的龙tao地位,一直没有对 “南斯拉夫人”和巴尔干的地缘结构进行过系统梳理。现在,借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以及昙花一现的“塞尔维亚帝国”,我们的视线终于可以聚焦在这个欧洲火药桶上了。考虑到这部分文字有可能独立成章,可以再从源头起梳理一下南斯拉夫人的前世今生。
原始印欧人并非是第一批从南俄草原启程,shen入欧洲腹的地族群,不过显然是最为成功的。在语言普系树上,包括南斯拉夫语在nei的欧洲语言,绝大部分的源头都指向的是“原始印欧语”。相比沿黑海jin_ru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的古希腊人、拉丁人,西北方向迁移入较寒冷地带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波罗的海人、斯拉夫人等族jin_ru文明期的时间要晚得多,也因此被地中海文明圈的族群视为“北方蛮族”。这本身也没什么奇怪的,气候温暖的地区总是拥有更丰富的物产,更容易让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外,有余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由于古希腊文明的本质是海洋文明,他们更习惯于以贸易思维经营沿海据点,而无意向nei陆发展。这一商业思维反映到政治结构上,就是滋养出来了更为讲究民主思维的“共和”体制。向欧洲腹地传播文明的重担,是由崛起起意大利半岛的罗马人来完成的。虽然身处地中海,并且shen受海洋文明影响,但罗马文明的本质为农业文明,这也是罗马人能够在地中海竞争中neng颖而出,建立庞大帝国的源动力。基于西欧平原与意大利半岛地缘距离,居于这一区域(高卢)的凯尔特人,成为了最先接受罗马文明洗礼的北方蛮族。对高卢的征_fu,也成为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关键。
在罗马征_fu高卢之后,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日耳曼人比起他们在东部的邻居——斯拉夫人,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受文明的影响(比如以雇佣军的形式jin_ru罗马)。后者由于前者的阻隔,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前几乎没有途径沐浴文明的阳光。这一地缘优势,使得日耳曼人能够在罗马帝国崩溃、分裂时(公元4世纪末),第一时间成为帝国西部遗产的接收者。而当日耳曼人开始洗白自己成为文明人之时,斯拉夫人就变身成为了下一个,站在“文明”大门口的北方蛮族了。不过斯拉夫人也不必_gan到不平,最起码他们因加入基督教而成为欧洲文明世界的一部分时,还能够向更边缘的波罗的人“传教”。
当然,斯拉夫人并不是唯一一个想“教化”波罗的人的基督教徒,同样位于中欧平原的日耳曼人,认为自己会更有资格这样做。就两族最初在中欧平原的分布来看,如果将今天波兰、德国两国的分界线奥得河视为二者的地缘分割线,大体也是准确的。其中今天波兰境nei的维斯瓦河流域,斯拉夫人最初的起源地。在匈人入侵欧腹地之后,斯拉夫人也卷入了因此而引发的民族大迁徙中,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公元5世纪末开始)。
由于大量日耳曼部落西迁、南迁,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向西填补日耳曼人的空间,并渗透到易北河一线。然而也正因为有强大的日耳曼集团存在,斯拉夫人向西扩张的空间始终有限。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崛起,这部分“让”给斯拉夫人的土地,也逐渐被日耳曼人收复。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和波罗的海的存在,亦让“北斯拉夫人”几乎不可能出现(最多消化掉部分波罗的人)。
既然西、北两个方向的扩张力度有限,那么斯拉夫人崛起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东、南两个方向了。由于东欧平原北部,原为文明层级更低(渔猎)状态的乌拉尔人所覆盖,东斯拉夫人在扩张初期所遇到的人为障碍不算很大(适应气候相对更困难)。若干年后,这部分变身成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族的“东斯拉夫人”,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最大的。然而就一开始的情况来说,东斯拉夫人的境遇却是最遭的。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方向不仅远离欧洲文明中心,同时也与亚洲文明区相距甚远。那些往来于东欧平原南部草原的游牧者,倒是有机会经常接触各大文明,只是文明的产生、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定居”。想借助与游牧者的交流步入文明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跟他们做邻居所要承担的压力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