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这些活火山,依附于山脉中段的西、北苏门答腊地区(省),成为了苏门答腊岛的农业中心区。相对而言,源起于北苏门答腊省的卡罗王国,在海洋贸易上就要弱势许多。比如今天北苏门答腊省位于马六甲海峡之侧的首府“棉兰”,在19世纪末都还只是个小村落。借助因贸易开发而移居于此的的爪哇人、华人(占比五分之一)等外来民族,才逐渐使其成长为苏门答腊岛第一大城市。当然,农业国还是贸易国都是相对而言。地处这样一个海岛地区,卡罗王国也一样拥有自己的外贸渠道,甚至曾经前往当时的宋朝“朝贡”。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这个苏门答腊国家被称之为“呵罗单”。
现在我们应该能够_gan受到,三佛齐王国与卡罗王国之间的差异,本质是一个开放x贸易大国,与传统农业国之间不同。前者在技术上容易取得优势并压倒对方(包括让对方表面臣_fu),但想做到吞并、融He对手,却还是很难的。最后提前预告一下,在满者伯利一统马来世界的13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的最西端,也就是今天印尼nei部最大分离势力所在的亚齐地区,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至于这个变化是什么,后面会解读到。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在13世纪初期时的地缘政治结构了。必须说明的是,整个马来世界的nei部结构,一直都是部族、小国林立。就像今天的印尼nei部,除了爪哇、巽他这些大族,还有数百个小民族一样。上述国家,更多只是所在岛屿的代表者。在每个时代,这些代表的名称可能都会有所变化,相对恒定的是依据地理特征而产生的地缘结构。
接下来,再看看马六甲海峡对岸的情况。今天泰国最南端,与马来西亚交错的三个半行政区:也拉府、北大年府、陶公府,以及宋卡府的东南部(统称“泰南四府”或“泰南三府”),因马来/伊斯兰人口占优,而一直有分离主义倾向。然而这一地区的马来属x,并非是在伊斯兰化后才形成的。在满者伯夷的征_fu板块图中,其与相邻马来西亚玻璃市州、吉打州,就已一并构成了马来世界的最北端
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一地缘结构的形成会更为清晰。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马来半岛的南部,为马来西亚、泰南四府所控的区域,轮廓明显凸呈纺锤状。其最宽处的东西纵shen达到330公里,6倍于宽仅50余公里的克拉地峡。这一马来人覆盖的区域,地缘上又被称之为“马来亚”。这一名称在政治上,通常也指向马来西亚的西部领土(东部则称“婆罗洲”)
一条被称之为“大汉山脉”的山体,是马来亚避免为大陆势力所融He的地理、地缘基础。依托这片海拔达到2000米的山体,以及依山伴海所带来的海港优势,马来人成功抵御住了来自中南半岛的入侵压力。具体到中世纪时的情况,就是来自中南半岛的“暹罗王国”(泰国的前身)压力。
12世纪时,沿马来亚海岸分布的代表x小国主要有:北部的古伦王国(马来西亚吉打州)、中部的彭亨王国(马来西亚彭亨州)、南部的淡马锡王国(新加坡)。因为地理纵shen有限,这些马来人组建的小国,本质都为贸易城邦x质。在苏门答腊、爪哇两岛争雄期间,一直处于配角状态,谁更加强大便成为谁的属国。在世界范围nei,这其实也都是贸易城邦的政治常态。
一个板块想在本地区地缘政治博弈中露脸,总归是要有些地缘优势的。苏门答腊、马来亚的贸易优势;爪哇岛的农业和人口优势,使得它们在马来世界中成为了核心之地。除此之外,香料的主产地:马鲁古群岛,因为这一独特优势,也提升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地位,被规划入了满者伯夷规划的政治版图。在当时,存在于其主岛之上的塞兰王国,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代表(塞兰岛的岛名便来源于此)。
与香料群岛相比,体量要大的多的大巽他群岛的另两个大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反而没能获得与其体量相配的地缘政治地位。尽管因为地理位置相近原因,上述两岛也被列入了中世纪马来世界的范畴。先来看看加里曼丹岛的情况。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