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雨林不应该被开垦已经是一个共识。由于养分再循环旺盛,热带雨林的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高温多雨的气候,又使得土壤的营养成分非常容易淋溶流失。如此贫瘠的土壤如果没有那些高大热带乔木固定,超量的雨水将很容易将表层土壤冲刷殆尽,并且留下有毒的重金属。玛雅人刀垦火种式的玉米种植,便是这种不可持续x的前车之鉴。然而这并不代表,在热带雨林当中就不能产生,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作物。木薯这种对积温要求颇高,但对土壤条件要求很低的物种,就是亚马逊雨林自然选择的结果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在亚马逊雨林中的部落,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去对木薯进行选育,而是靠着这个天赐食物,就能够在自己的经济中加入了农业成分了。

然而太容易获取到食物,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在人类文明jin_ru成熟期后,热带地区的发展普遍不如温带地区,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彼此间的He作,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果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组织力和创造力,那么这些力也必将作用在其它方面,并造就更强的竞争力。亚非文明之所以又被归纳为“大河文明”,便在于人类通过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获取了文明进步的诸多因子。

就木薯来说,如何在食用之前去除它的毒素,是美洲原住民们遇到的唯一技术挑战。与玉米这个人工物种的产生过程相比,去除木薯毒素挑战甚至不值一提。用水浸泡将去皮后的木薯浸泡几日,再彻底煮熟之后,热带地区人类便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这个极容易产生饱腹_gan的食物。既然不需要花费太大j力包括团队He作,就能得到食物,那么源自亚马逊,在加勒比地区茁壮成长的“木薯”没有进一步_C_J_生长出“文明”来,也就不足为怪了。有鉴于此,在我们将中美洲定位出“玉米文明”、安第斯山脉定位出“土豆文明”之后,对于以加勒比地区为代表的“木薯”种植区,就只给予一个“木薯文化”的定位了。

在加勒比岛屿上种植木薯的阿拉瓦克人,直接迁出地位于与小安的列斯群岛相对应的委nei瑞拉。今天在委nei瑞拉、圭亚拉、哥伦比亚、苏里南等南美洲北部地区,还分布有少量的阿拉瓦克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人口迁徙一样,阿拉瓦克人向加勒比海的迁徙也存在多批次现象。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时,狭义的阿拉瓦克人聚居于大安的列斯群岛及巴哈瓦群岛一带;而他们在加勒比海地区最早的定居区—小安的列斯群岛,则在14世纪被同样来自南美的另一支*相近语言的部落所侵占。这些后来者被欧洲人称之为“加勒比人”。

阿拉瓦克人与加勒比人的语言,被语言学家们归类于同一语系—阿拉瓦克语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两支哥伦布时代的加勒比海原住民,可以被统称炎“阿拉瓦克人”。不过民族学家们,更愿意将他们视为两支不同的民族,并以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之称来区别开(尤其在后者经常对前者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如果阿拉瓦克人一词,指向是的所有隶属“阿拉瓦克语系”的原住民的话,那么狭义的阿拉瓦克人,则又会被称之为“泰诺人”。

受益于木薯等作物的种植,哥伦布在发现这些加勒比岛屿之时,以泰诺人为主的加勒比原住民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最大胆的估算是500万)。然而今天,这些岛屿上却几乎已经见不到原住民的踪影,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源自非洲的黑色人种居民,以及部分黑白混血者、少量白种人。很多人认为,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是造成后者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的确,哥伦布在jin_ru加勒比海地区,对土著居民的掠夺x统治,使得当地损失了大量人口。不过加勒比海原住民几近消亡的_geng本x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一个我们之前解读过的概念—哥伦布大交换。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5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15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