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人口规模所限,法国在圣劳伦斯河流域的有效殖民线,实际只扩张到了蒙特利尔所处的“渥太华河-圣劳伦斯河”相接河口三角洲。这使得北上的“效忠派”们得以迅速_Fill_蒙特利以南至伊利湖的区域。为了英国人与法国遗民能够彼此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自我管理,大英帝国决定以渥太华河为分割线,将“圣劳斯河-五大湖流域”分为上、下两部分。以英国人为主的南部地区被称之为“上加拿大”;以法国人为主的北部地区则为“下加拿大”。
所谓上、下加拿大地区,也就是现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与“魁北克省”的前身了。在“哈德逊湾公司”将大哈德逊湾流域的土地管理权,交还给英国政权后,上、下加拿大地区都得以将行政线,进一步扩张到了哈德逊湾。只不过无论是英国后裔还是法国后裔,都仍然更愿意聚落于气候更温暖的“圣劳伦斯河-五大湖流域”。并由此诞生了“魁北克-温莎走廊”这条加拿大核心走廊。从这个角度说,法国人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创造了“加拿大”倒也不尽然,最起码英国人可以说,是他们开发了“上加拿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蒙特利尔这个法属殖民地的中心地带,是围绕着整个渥太华河口而兴起的,所以上、下加拿大的分割线,也就是安大略、魁北克的行政边界在这个位置上向南拐了个湾,以确保法国后裔和魁北克省能够完整的保留它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遗产。单纯以位置和体量来说,蒙特利尔倒是很适He做加拿大首都的。只是鉴于上、下加拿大问题,本质是加拿大的“南北问题”。一如美国人在南北交界之处,择地兴建“华盛顿”以充当国家首都一样,英国政府也选择了在上、下加拿大交界的渥太华河之侧,新建了政治中心—“渥太华”(1826年)。
上、下加拿大形成的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shen的理解加拿大nei部地缘结构,以及魁北克问题的产生。不过更引人关注的,是英、美两国当时到底是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分割五大湖的。在对一地区进行行政切割时,依“山形水势”而划界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取得共识的做法。具体来说,就是或以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或以水域中线为原则划界。由此来说,在大英帝国被迫同意美国独立之后,双方在五大湖地区的划界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仍为英国殖民地身份的加拿大,完整的获得五大湖流域的所有权,将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分水岭定为美、加分界线;二是找到五大湖也就是圣劳伦斯河流域的源头,然后以这个源头为起点,伊利湖与圣劳伦斯河的连通点为终点,勾画出五大湖水域的中间线,并以此来分割五大湖。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想完整的将五大湖流域留在自己的境nei,但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同样很难坐视英国独享五大湖。最起码从安全角度来说,这个巨大的淡水湖群可以充当一个天然的缓冲带和屏障。事实上,安全同样是当时的大英帝国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一定要依分水岭原则来划界,英国就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五大湖之南守住这样一片平坦的突出部。既然当时的英国,无力阻止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三十殖民地独立,甚至同意美国的西部边界为密西西比河,那么再因为这个无险可守的突出部,增加自己的安全成本,看起来并没有特别必要。
最终,在1783年旨在结束美国独立战争的《巴黎和约》中,双方议定了以圣劳斯河源头为起点划定美、加边界的方案。然而这个方案并没有马上解决双方的边界问题,鉴于五大湖是圣劳伦斯河流域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准确得知五大湖的出水口在伊利湖北端的情况下,认定圣劳伦斯源头的任务,实际变成了到底哪一条注入五大湖的河流,其源头离这个出口最远。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