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陆架,通俗点讲就是大陆在海面之下的延伸,在某一个地质或者历史时期,甚至会露出海面成为大陆。这一地理特x,使得大陆架距离海面都不会太shen(通常不会超过200米),并且越接近大陆越浅。处在海洋食物链底端是的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光He作用,及海底的淤泥提供养分。大陆架的水shen,使得浮游植物不仅更容易完成光He作用,也更容易从海底得到养分。另外,仅从与大陆的距离来说,大陆架地区的渔业资源也更容易为人类所捕捞。当然,就像陆地上的农田、草场有质量之分一样,也并不是每一处大陆架都有机会成为优质渔场的。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总计有四处公认的优质渔场,除了我们正在解读的加拿大“纽芬兰渔场”以外,还包括有:秘鲁的“秘鲁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一个渔场能够neng颖而出,肯定是因为它比别的海区拥有更丰富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以及以其为食的浮游动物)。有趣的是,能够让浮游生物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正是刚才与陆地植物生长相比较时,所缺失的一个要素—水。难道是这四大渔场所处的海区,海水特别的优质,特别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当然不是。这里说的“水”指的是“洋流”。上述四大渔场除秘鲁渔场以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处在寒流与暖流的交汇之处。寒流与暖流的相遇,会使得上下层海水进行交换,上泛的海水将海底所富含的营养盐类,带至浮游生物所生长的上层海水中,从而使得土壤与阳光两大要素的结He趋于完美。至于秘鲁渔场,实际也是因为寒流上泛,能够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至上层海水。只不过,造成海水交换的因素并非是有对向而来的暖流,而是来自从陆地shen处吹向海洋的“东南信风”。
以纽芬兰渔场的位置来说,你很容易想到它并不缺少寒流。从北极方向而来的寒流,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命名。在格陵兰岛海域被称之为东、西“格陵兰寒流”;流到巴芬湾,就被叫作“巴芬寒流”。至于把“大浅滩”海底营养物质带出的寒流,则是来自纽芬兰岛之北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其迎面相对的,是从*道方向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对于这gu暖流,我们并不陌生。整个欧洲得以在如此高的纬度,拥有适He人类大规模生存的气候,便是直接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将海洋温度带向大陆shen处的“西风”。
尽管西风没有为办法为同纬度的加拿大nei陆,同样带来“北大西洋暖流”的问候,但这gu来自*道的暖流,终于在还在纽芬兰岛附近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帮助滋养了那么多的鳕鱼。那么,大浅滩鳕鱼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你只要把一个放了石头的篮子坠入海中,就能捞起满满一篮子鳕鱼。如果钓鱼的话,甚至都不要鱼饵。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夸张,这片面积约12万平方的海域的确都有着足以让人垂涎的渔业资源,并在捕渔季xi引来大量的渔船。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正位于大浅滩之南约150公里处与一座冰山相撞而沉没。这不由得让人设想,要是它当年的航线再稍微向北偏移一点的话,乘客们获救的机会也许将大上许多。实际上,纯粹从航程角度考虑,从泰坦尼克号的出发地英国,到目的地纽约之间航线,的确是应该经过纽大浅滩的。然而在处在捕渔季的渔场中航行,这种选择反而会增加事故的风险。毕竟相比漂浮的冰山,渔船的数量可要多得多。这样看来,反倒是那些鳕鱼的存在,*差阳错的让泰坦尼克碰到了那座,原本不在最短航线上的冰山。
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来。法国并不是唯一觊觎纽芬兰鳕鱼资源的国家。1583年,寻找“西北航道”的英国探险家汉弗莱.吉尔伯特发现了纽芬兰岛,以及鳕鱼资源的存在,并宣布纽芬兰岛为英国殖民地。从这个时间点来说,纽芬兰岛可以算得上是英国的第一片海外殖民地。不过最初英国渔民只是在捕鱼季周期x的来此捕鱼。因此以建立永久殖民地的标准来说,这个第一还是应该归属于“詹姆斯敦”。另一个问题在于,今天我们再说英国人“发现”纽芬兰岛可能会遇到一点小小的争议。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