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片土地特许出去是一回事,能不能实际控制是另一回事。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湾的成功,使之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群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使得马萨诸塞湾有足够的人力向北部地区扩散,建立新的定居点。如果这些清教徒愿意接受皇家代理人的管理,那么倒问题不大,毕竟对于每一片殖民地来说,充实人口都是当务之急。然而社区自治才是清教徒们,愿意跑到遥远的新大陆建立家园的源动力。很显然,一片被授予个人的封地,与这种理念并不相容。
清教徒们并没有等上太久,很快“英国nei战”就为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扫清的障碍。对于人类来说,解决矛盾的终极手段是战争。法国国nei的宗教之争,曾经在16世纪下半叶导致了一场延绵30余年的“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又称“胡格诺战争”)。反观英国,则由于本身有neng离罗马教廷的地缘政治需求,选择了以建立新教属x的“英国国教”,拥抱了这场宗教革命。然而经过之前的解读,大家也应该清楚英国的这次宗教改革并不彻底,本质只是把教会从天主教体系剥离出来,置于王权之下罢了。由此也产生了以“清教徒”群体为代表的,希望进一步对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的声音。
在清教徒大规模向马萨诸塞湾移民的第十个年头(1640年),英国国nei所累积的社会矛盾终于暴发,并随后激化成了一场大规模nei战。不过这场延绵十年的战争(1642年至1651年)并不是以宗教战争,而是以议会派和保皇派之争的形式暴发出来。简单点说,一方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归于议会,另一方则认为专制体制有利于国家。其导火索为英格兰针对苏格兰的战争遭遇了失败,国王希望通过征税来筹措军费,而议会则认为这项权力应该归结于议会。是不是_gan觉有点眼熟?400多年前(1215年),著名的《自由大宪章》的产生背景与之如出一辙。不同处在于那次对君主专制的挑战,导火索是针对法国的战争,而提出限制国王权力的是贵族们。
此外你很容易意识到,这种政体之争在宗教层面的影j,就是公理制/议会制与主教制、宗教改革派与英国国教之间的矛盾。并_gan觉到作为英国宗教改革的急先锋,清教徒力量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人熟悉的“阶级视角”切入。无论是对英国宗教改革不满的清教徒,还是试图将权力归于议会者,其出现都与“地理大发现”时代商品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 “资本”力量的壮大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在阶级史观中,英国nei战被认为是一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基于大英帝国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影响,以及对工业革命的贡献,1640年亦被认定为是世界近代史的起点。这场延续十年的英国nei战导致了两个当代中国人在学生时候都学 过的结果:一是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二是取得胜利的“议会派”建立“英吉利共和国”,清教徒出身的克伦威尔出任国家元首(护国主)。然而推翻了君主制,并不代表英国就真的能够成为“共和国”。通过对清教徒和新教渊源的清理,我们知道清教徒所崇尚的直接民主,与“代议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英国议会由“长老会”主导)。放在现在的政治语境上,这种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区别,有时又会被分别贴上“民主”与“共和”的标签(即狭义理解“民主”为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为“共和”)。
由于无法弥He彼此间的矛盾,有着清教徒理想的克伦威尔解散了与之意见相左的议会,并客观上变成了一个独裁者(这与发生在马萨诸塞湾的情况何其相似)。而经历过场混乱之后,英国的君主制也在1660年复辟。并在各方力量的反复博弈、磨He之下,于1689年出台了将议会权力置于王权之上的《权力法案》。在集权x与分权x之间找到平衡点“君主立宪”制,就此出现在了人类历史舞台上。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