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年,燕国kua越燕山山脉击败“东胡”等马上民族,将属于东北版块的“下辽河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及辽东半岛纳为燕国的领土。为护卫北疆而修建的“燕长城”,甚至还延伸入朝鲜半岛北部。需要说明的是,依据地形所做的“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的分类,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分类。历史上,参与这一地区博弈的各方力量,更多是以辽河下游为界,将之分割为 “辽西”、“辽东”两部分加以识别。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我们都可以将之He称为“两辽地区”。
燕国的这段存续史,不仅让河北地区有了“燕赵之地”这样的别称,更从地缘政治层面验证了华北平原北部的独立x。汉王朝在践行“天下九州”的设计理念时,亦没有将“燕地”归入冀州,而是单独建制了以燕国之地为基础的“幽州”。及至今日,大河以北的行政区划格局,依然与当年一脉相承。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取代了当年的燕国和幽州,与代表冀州的河北省共存于河北平原之上。只不过这种嵌入式的结构在设计上不甚He理,使得今天的河北平原在结构上支离破碎,难以形成He力。
“燕赵之地”当下的尴尬x,与北京的特殊身份有关。这座燕国原来的建都之地,历史上在成为整个中央之国的政治中心之后,就不能再直接承担抵御外部压力的职责了。有鉴于此,整个河北地区被定x成了护卫帝国中央的“直隶”区,而不是平级的行政区存在。当威胁北京的压力不再只来自北方,还来自于海洋之后。天津这个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幽州”临海之地,也历史x的获得一个一级行政区的地位,从而使得河北地区的地缘结构进一步破碎化。
在东汉及三国时代,幽州之地远没有后来的地位那么重要。帝国中央的选择,还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个更接近中央之国中轴线的位置摇摆。这意味着,幽州在设计上不会有今天的烦恼。不过这并不代表,幽州的设计完全与地理结构相契He。燕人在燕北地区的拓荒,以及汉帝国后来沿着相同路径的扩张,使得幽州的范围得以扩张到了两辽地区,乃至以大同江平原为核心的朝鲜半岛北部(也就是著名的“汉四郡”)。
两辽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所拥有的冲积平原,及其所具备的农业基础,是中原政权能够在此扩张并立足的基础。黄仁宇先生曾经提出“15英寸等量雨线”理论,来确定中央之国核心农业区的北方界限。15英寸相当于380毫米,年降雨量低于这个数字的话,农作物将难以生长。将这条等量雨线叠加到中国地图上,会发现它出长城的位置惊人的吻He。然而“15英寸等量雨线”理论却无法解释,东北地区长期不能被纳入中央之国的问题。
土壤、水、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同处季风区的东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并不比华北平原更低。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进行农业开发的最大障碍是温度。绝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才能够活跃生长。为此,农业专家们通常会把一年当中,日平均气温10℃的时段统计出来,再将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累加出一个总和,用以反映各气候带的热状况,这样累加出来的温度总和被称之为“活动积温”。据此为依据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三个温度带,包括:寒带、温带,以及热带。以中国所处的北半球来说,越靠近北方气候越寒冷,反之则越温暖。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