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为都城提供多重保护的需要,原本以“西河”为界的纵向切割原则在东汉时期被彻底放弃。无论是中央直辖地属x的“司隶”还是北境守护者身份的“并州”,都成为了kua越黄河而存在的行政区。这种情况与北京在升极为中央之国首都之后,对河北原有地缘政治结构的破坏如出一辙。只能说,在帝国中央被定位于关中平原之时,这种选择有其He理x。同时这一变化,也让出生于运城盆地的关羽(山西运城人),以及临汾盆地的徐晃(山西洪洞人)幸运拿到了“首都户口”(虽然这在当时应该没什么用)。
追_geng溯源的话,并州版图的确立,始于战国时代赵国的扩张。尽管一提到赵国,大家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河北”,但这个以武力见长的战国诸侯,_geng基之地却是在山西太原,并在在太原盆地以外扩疆千里。可以这样说,在东汉时期被划入并州范围的诸地理单元,除刚才我们说到了陕北高原和陇西高原属于秦国以外,在战国时代几乎都是属于赵国的版图。
在赵国乃至之前以晋国名义向北扩张的过程中,“恒山山脉”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割线。所谓“恒山山脉”,指的是恒山所处的一条西连吕梁山脉、东接太行山脉东西向山脉。这里指的恒山是现在大家所认知的“北岳恒山”,而不是太行山东麓的古恒山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如珍珠般串连在一起的山西五大盆地中,恒山山脉以南的四个盆地,都有相对宽阔的谷地相连。这使得由南向北扩张的华夏政权,可以沿着河谷低地,一路向北开垦农地至忻定盆地的北部,直到遇到恒山脉的阻隔。
恒山山脉的问题在于,它真的很完整。你无法从这条分隔大同、忻定两大盆地的山脉中,找到一个相对宽阔的断裂口。不过这样的地形,固然为赵国在向北扩张之时制造了障碍,但也为后世中原王朝应对北方压力时,增加了一条天然防线。比如同样发际于太原的唐王朝,就在恒山山脉的西段的交通要道上修筑了著名的“雁门关”;后来的明王朝,更是在恒山山脉之上打造了一条被称之为“nei长城”的防线。以在山西、nei蒙交界线上的“外长城”失守之后,阻止蒙古人长驱直入。
然而恒山防线固然重要,但它始终还是一条退而求其次的候补防线。赵国之于中央之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于,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已kua越恒山山脉,将控制线延伸到了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间的分割线—*山山脉一线,并用长城标定了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北部边界。只不过在历史上,这条长城边界并非一直处在稳定状态。出现这种情况,与这一地区的地理、气候有关。
先来看看恒山山脉以北地区的地理特点(以下简称“恒北地区”)。整个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吕梁山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山山脉相接之地。这些山脉延伸山地,在此相杂形成了一系列盆地。大同盆地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种复杂地形所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你很难判断山西、河北、nei蒙古这三个一级行政区,今天在这一地区到底是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区分彼此的。放在战国至三国时段,上述地缘政治关系的复杂x则体现在:幽州、并州如何在此分野,以及这两个为中原王朝护卫北方的行政区,与蒙古高原的游牧者之间的平衡线又在哪里。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