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年,檀石槐率领数千铁骑对云中郡发起攻击,拉开了鲜卑与中央之国长达数百年地缘博弈的序幕。当然,鲜卑与中央之国之间的关系,不能仅用“博弈”二字来形容。众所周知的是,公元6世纪末,当时的北魏孝文帝曾经主导过一场汉化改革,被视为民族融He的典范。不过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包括整个三国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将鲜卑视为草原文化的代表,而不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
对云中郡的攻击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东起辽东,西至河西的整个长城沿线,都成为鲜卑诸部的攻击目标。为此,檀石槐做了两个重大决定。其首先做的,是将王庭从漠北迁至紧贴长城的“弹汗山”。“弹汗山”现在的名字叫作“大青山”。一般提到这个这个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位于nei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北部的“大青山”。作为*山主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处“大青山”同时也是前tao平原庇护者。不过鲜卑人所看中的“大青山”却不在*山主脉,而是位于*南丘陵地带,今河北省尚义县与nei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交界处,与张家口盆地紧密相连。
这样的位置,让你很容易_gan觉到这是一个非常He理的选择,尤其是在看到弹汗山同时也是洋河上游之一的“东洋河”的发源地时。以此为基地,鲜卑人即可向东沿洋河而下攻掠隶属幽州板块的代郡、上谷郡;又可向南进攻击并州的门户雁门郡;同时还可以向西觊觎河tao平原。为了对东汉王朝全面施压,檀石槐作出了第二项重大决定,依汉帝国边地的行政区划,将整个战场划分为三个战区,并分别设立首领统辖所在区域的军事行动(首领称“大人”)。其中两辽地区为东部战区。在这一地区行动的鲜卑部落,所面对的主要是汉朝在此设立的辽东、辽西两郡;辽西郡以西、上谷郡以东的燕山主脉地区则为中部战区,针对的是汉朝在此设立的:渔阳、右北平两郡;上谷郡及其以西地区,则设置为西部战区,与王庭一起对汉朝设置在第二阶梯上的州郡发起攻击。
鲜卑人的全面进攻,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压力。在nei部同样有巨大矛盾需要化解的情况下,帝国中央曾经尝试过外交解决方式,来降低鲜卑崛起带来的威胁。包括以封王的形式,承认檀石槐草原之主的地位,以及用和亲的手段缔结同盟。历史上,这些方式在针对匈奴的博弈中曾经多次运用。然而势头正盛的鲜卑人,并不认为与汉朝达成和解有什么必要x。每年秋高马肥之时,那些生活在帝国边境的军民们,依然不得不面临鲜卑铁骑的入侵。
在外交和解无望,又一直疲于救火的情况下,汉王朝不得不主动出击,试图以一场决定来解决这一战略威胁。公元177年,帝国集结了数万军力(包括南匈奴所提供的骑兵)由云中、雁门、代郡三路出击,试图一战拔除掉鲜卑人的王庭。而为了应对汉军的攻击,檀石槐也T集了左、中、右三个战区的军力前来增援。这场战役最终以汉军的惨败而告终,出关而战的汉军能够生还者只有十分之一。此时距离触发帝国nei部结构解体的“黄巾之乱”只有7年时间。如果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东汉末年的地缘政治格局,也许就不仅仅是分三国的问题了。
然而客观上,相比已经拥有一tao成熟管理体制的中原王朝,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在nei部整He的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要更大一些,彼此间的竞争更多取决于氏族力量的大小。公元181年,鲜卑力量的初代整He者檀石槐离世。这使得他名字没有能够出现在三国时代。在继任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原本已初具雏形的游牧帝国瞬间瓦解。那些沿长城分布的鲜卑部落,又重新开始各自为战。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