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对汴河的整治工程中,除了疏浚河道之外,之前曾经被秦人运用在灵渠的一项技术创新,被运用在了汴渠的修复工作中。灵渠是秦帝国在征_fu南越过程中,于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地,打通长江、珠江水系的运河工程。关于它和邗沟的具体解读,在相关板块都会展开。在灵渠修筑过程中所使用的新技术被称之为“陡门”。所谓“陡门”又称“斗门”,通俗讲就是用砖石构筑活动船闸,以T解运河的水量。这一方法在现代水利工程中,同样被广泛使用。区别之在于,现代人用机械闸门取代了古人以人力或畜力升降的石门。
在汴渠中修建的十几处斗门,不仅让东汉王朝可以方便的T节被引入的黄河水量,更为定期的清淤工作提供了便利。每当jin_ru农闲季节之后,官府便可封闭石门,组织人力对河道进行疏浚。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整修并不意味着整个鸿沟工程的全面恢复。从技术角度看,以鸿沟打通四条淮河支流的工程有些过于复杂。如果一定要选一条沟通淮济的节点重点维护的话,那么获水将是最好的选择。它的源头不仅与汴渠最近,而且末端对接的彭城,就是徐州的政治中心。在东南地区开始成长为中央之国的经济重心之后,这样一条线路也是洛阳、长安这些政治中心,与东南地区间最接近直线线路。
有鉴于此,整个打通黄河、济水、淮河的运河工程,在王景治河之后,逐渐简化成了一条由汴渠与获水相连,西起黄河、东至泗水,西北-东南向斜穿中原腹地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这一变化还使得受黄河水影响较大的古获水上游(商丘至开封段),在东汉时期被更名为了“汴水”。及至隋朝,这条被重新疏浚的这条大动脉,又被重新命名为了“通济河”,与在贯穿河北地区的“广济渠”一道,开启中央之国大运河时代。一直到十三世纪之后的元、明、清三代,由于北京取代西安、洛阳、开封这些位于中西部的古都,成为中央之国的政治中心,整个沟通中国南北方的大运河,才向东位移到贴近山东丘陵的位置,向华北平原北部延伸,而鸿沟工程亦渐渐湮没于历史。
现在我们知道了鸿沟工程的前世今生,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官渡”,原来是这样一条无比重要的运河,并且在曾经利用“陡门”这样巧妙的方法加以维护。然而这些用在运河维护上的方法,在“王景治河”时却没有办法用来治理千里黄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即不可能在宽阔的黄河中构筑陡门,更没有力量彻底清淤黄河河床。加高堤坝几乎是阻止黄河决堤的唯一手段。只是考虑到黄河的含沙量,逐渐变身成为地上悬河的黄河,尽早有一天会突破堤坝的束缚另寻出口。而乱世对于堤坝的疏于维护,更多是让这一天更早的来到罢了。
既然对堤坝的修补,无法从_geng本上解决汉志河河床高出地面的问题,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稳定黄河呢?答案是有。具体的做法就是主动引黄河改道,jin_ru一条河床较低的河道。这种疏导法其实就是当年大禹治水之法的延续。只不过随着堤坝技术的成熟,此时的华夏先民们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宽阔的“九河”泄洪区,而是能将黄河固定在新的河道之上。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