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背向北方、面朝南方,他的左、右手会对应自然是东和西。也就是在说,所谓“江左梅郎”中的“江左”,其实指的就是“江东”。类似以左、右替代东、西用在地名之中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将山东称之为“山左”、江西称之为“江右”、陇西称为“陇右”等等。要是按这种对应之法,与江左地区隔皖江相对的是江右地区。这个江右还可以被称之为“江西”。
很显然,这样一个区位上属于安徽中部的“江西”,与大家所熟悉的江西之间并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江西”,其名源出于唐代在此设立的“江南西道”行政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江东地区建制“江南东道”),也就是说是“江东”向“江南”概念转换之后出现的。而在江东时代的人看来,“江西”这个词广义来说可以代指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狭义来讲,则可指向长江下游至淮河之间的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扬子江段彼此大部还是江口湾状态,这里所说的江淮之间“江西”地区,并不包括那部分依“禹贡九州”的设计,本应划入长江,却在汉朝被划给徐州的部分。
对于不熟悉这一变迁的人来说,两个“江西”的出现极易产生混乱。好在处于江淮之间的片土地,在包括三国时代在nei的大多数历史时期,是以淮河而不是长江为参照物命名。广义的讲,整个淮河以南至长江之间,包括扬子江北的区域,则都可以被称之为“淮南”;狭义的讲,淮南可以用来特指皖江之西的这片江淮之地。在两汉时期,皖江之西被归入扬州刺史部并设置了两个郡,包括西侧的“庐江郡”及东侧的“九江郡”;扬子江之北的这片淮南之地,之前已经解读过,建制的是归属于徐州的广陵郡。
在扬子江的助力“江东”向“江南”转变的隋唐之际,整个淮河以南地区基于江淮之间的共同地理背景,被整He为了名为“淮南道”的行政区。其后在北宋之时,又进一步_geng据二者的地缘差异,分割为了 “淮南西道”、“淮南东道”两个部分。时至今日,淮西成为了安徽的一部分;淮东则成为了江苏的中部。
从成就割据政权的角度来说,淮南远不如拥有巨大防御优势的江东。提到“淮南”,熟悉三国历史的人脑海中很快会浮现一个悲剧人物—淮南袁术。作为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代表,袁术在淮南的称帝之举是其失败的_geng源。不过这一结果与淮南板块本身的潜力和位置无关。在汉室民心未失的情况下,不管是袁术还是其他人,也不管在何地称帝,都难免成为众矢之的。相比之下,千年之后同样以淮南为_geng基之地的朱元璋,就审时度势的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使之得以开创大明王朝。
假如袁术没有同意孙权独立前往江东发展,而是自己进驻江东,他应该还不会那么早从三国政治舞台消失。当然,对于一个自认为能成为天下之主的人来说,江东的位置的确偏了点,不似淮南那样直接与中原之地对接。而对于苦心经营江东的孙吴政权来说,淮南之地的得失同样重要。在扬子江还未发育成型的时代,这一重要x更多显示在淮西板块。无论是北方政权想觊觎江东,还是江东政权想入主中原,淮西都是必争之地。
三国时代,淮西之于魏吴博弈中所显现地缘政治价值,与魏蜀之间的汉中地区相当。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诸葛亮曾经数次以汉中为目标或跳板北伐。在三国演义中,这段历史被极尽渲染为“六出祁山”的故事。与之相比,孙吴在淮西的五次北伐战争,在演义中的着墨就要少得多了。那么,除了区位原因,淮西又有哪些地理特点,使之能成为南北博弈的焦点呢?其与淮东地区最终不同的行政归属,难道仅仅是由长江的走势所决定的吗?这些问题,我们留待下一节再进行解读。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