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就得先回到一切的起点—宁绍平原。从山形角度来说,宁绍平原背后所依托的,是东南丘陵中的“浙闽丘陵”,而太湖平原背后的山地,则是东南丘陵中的另一个成员“江南丘陵”。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都会因大潮而见诸新闻的钱塘江,是两片丘陵的地理分割线。不过钱塘江并非长江的支流,从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收集到足够的雨水之后,钱塘江水最终接入的是杭州之东那个巨大的喇叭状海湾—杭州湾。这意味着位于钱塘江之东的宁绍平原,乃至整个浙闽丘陵都不归属于长江流域。
鉴于长江口一直在向东南方向生长,钱塘江也在努力东延伸。也许某一条杭州湾会在两江的共同努力下,淤塞成一片平原,让钱塘江变身成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情况还不会发生。尤其杭州湾两侧的陆地并不只是在增长。在引潮力、季风,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杭州湾的北岸一直在受到海*的侵蚀。以至于对于现在和东汉末年的海岸线你会发现,在南岸宁绍平原面积,大幅向海洋淤Zhang的情况下,北岸却因为受到海*侵蚀不退向后退*。
杭州湾两岸这种此消彼Zhang的地理变化,对两岸的地缘环境造成了shen刻影响。很显然,相比北岸,依托南岸宁绍平原发展的族群和政权,会更加的稳定。更为有利的是,宁绍平原背后所依靠有浙闽丘陵。在亚热带热风气候影响下,无论是太湖平原还是宁绍平原,都存在很大的洪涝风险。对于人类的祖先来说,最为安全生存之法是依附于高地,然后由山麓向平原地区渗透,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治理水患,将*地改造成居住和农业用地的技术。
整个宁绍平原背后由西向东排列着的:龙门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四条南北向的山体。这些山体在为浙闽丘陵明晰北部地理边界的地时,也庇护着在宁绍平原进行开发的吴越先民们。从此来说,与山地关系更为紧密的宁绍平原,要比地域广阔的太湖平原,更容易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如果要为吴越先民们在宁绍平原上找一个文化上的起点,距今约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应该是很有资格承担这一重任的。
宁绍平原东西宽约170公里,南北的平均纵shen则为20余公里。西部的绍兴与东部的宁波,是宁绍平原上的两个中心城市。鉴于山海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绍兴与宁波之间,并没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将它们串连起来。整个地区最大的两条河流,是分别从绍兴和宁波两城向北注入杭州湾的:曹娥江、甬江。其中流域面积最大的甬江,是由两条上游河流:南边的奉化江、西侧的余姚江,在宁波市区汇集而成的。
在宁绍平原的开发史上,曹娥江、甬江畔都书写过重要一笔。春秋越国的最初兴起之地,就是曹娥江畔、会稽山脚下的绍兴(时名“会稽”),而余姚江河谷则是河姆渡文化的中心区。从抵御水患、开拓生存空间的角度来说,余姚江河谷比之宁绍平原的其它地区要更有优势。这是因为除了背后能依靠四明山之后,它与杭州湾之间还额外多出了一条东西宽40公里、海拔约400米的丘陵。这条丘陵能够帮余姚河谷助抵御海侵的风险。正是在两山夹一谷地势的余姚江河谷,积累出最初的农耕经验之后,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吴越先民们,才逐渐进一步开发了整个宁绍平原,直至kua越钱塘江jin_ru太湖平原流域。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